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
公元1621(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趁着明熹宗将辽东经略熊廷弼罢斥还乡的期间发动了对辽沈的进攻,后任经略袁应泰由于战略布局的根本性错误最终导致不幸失去了辽沈二城及其周边堡垒。此战之后,对于大明帝国来说可谓是举朝震惊,因为失去了辽沈基本上就意味着明朝在辽东地区失去了最后的防线,而基于当时的情况,一时之间明朝统治者在辽西地区也难以做出有效的防御手段,辽西一旦失陷,明朝最后的防线——山海关也必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参考地图
此次,八旗骑兵攻下辽阳和沈阳之后,并没有跟先前一样疯狂抢掠城内的资源最后再撤回老家赫图阿拉城,而是直接选择将都城迁至于此。由于辽阳城作为明朝在辽东地区的军事重镇,且拥有着相对发达的农耕经济基础,与此同时还处于大明王朝、蒙古势力和李氏朝鲜三方交界之处,战略地位尤为特殊,因此被努尔哈赤率先所看上。同年三月,努尔哈赤亲自率领诸贝勒大臣迁居到辽阳城,至此,整个辽东地区已基本处于“后金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此之前,我们不难发现,八旗士兵在攻进城后凡是遇到抵抗的百姓或者军户基本都会选择直接杀掉,致使在当时女真人的眼中形成了一种固有思维:“攻城便意味着屠城”。但这一现象自攻取抚顺以后,努尔哈赤就开始逐渐的采取抵制措施,其中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看到了汉人身上所能够带来的利益。据史料《满文老档》记载:
努尔哈赤在进入辽阳城后,以汗王的身份对当地的汉人发布汗谕:“即使杀了你们,夺取的财务能够有多少呢?那只是暂时的、有限的。如果收养,你们能够生产出来任何东西,而这些东西那可是永久性的。”

辽东地图(参考)
相较以往,此举无疑是一种进步,尽管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剥削当地百姓,但也彻底改变了氏族制度之间相对闭塞的社会条件下屠杀抗拒者的恶习,同时也更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生产的需要。那么,在这一庞大的汉人群体中间,以何种方式去建立起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是摆在努尔哈赤面前的一个丞待解决的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之下,“计丁授田”制度便应运而生了。所谓“计丁授田”,通俗讲便是以男丁为基本数量单位由上级统治者统一拨发田地,每一男丁三十亩地,以此类推。那么,这种看似还不错的“均田政策”为何却没能得到辽东地区百姓的大加赞赏呢?反而还不断地掀起起义造反的浪潮。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为何?关于这一系列问题,笔者就在该篇文章当中来给读者朋友们做一个详细的解答。

明朝地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
在努尔哈赤还未攻进辽沈之前,其实当地的封建租佃关系已经发展的十分先进,依托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汉人其文化水平也远高于当时的女真人。但显然,这一切对于以狩猎采集经济为主的女真人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想要更好的统治当地汉人就必须打破辽东地区原有的社会制度,以一种更利于女真人生活和生存的社会制度落实到整个辽东地区。在这其中“计丁授田令”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性产物。据史料《满文老档》对于“计丁授田”的相关记载:
为行分田事通知各村。圈占海州地方十万日,辽东地方二十万日,共计三十万日之田地,分与我军队之人马。凡我白身者,可到我原居住之地播种。汝等辽东地方之诸贝勒、大臣、富户弃田很多,将其田没收,我必需之三十万日最好在其中圈占。……今年播种之收成,仍由各自收获。我金计田,平均分给,一男丁种粮之田五垧,种棉之田一垧。汝等不得隐瞒男丁,隐瞒则分不到田……
以上所述,可以知道计丁授田令的基本内容为:女真户“插花”到汉人中间,建立起新的军事统治、圈占辽东五卫和海州地方共计三十万日天地、规定圈占的是原大臣、富户之弃田(即:无主荒田)、一男丁统一授予三十亩田地(一日等于五亩)以作耕种。此举表面上看似是施惠于百姓,但实际上却是将百姓进行层层压榨,这就是为何当时时常有百姓不顾生命危险而逃入朝鲜境内或者揭竿为旗起兵造反了。

参考图1
首先我们来简单的分析一下后金方面在这其中的圈地行为。“计丁授田令”规定圈占辽东地方二十万日天地,圈占海州地方十万日田地,按照一日为五亩来算的话,后金方面在辽东地方要圈占100万亩田地,海州地方圈占五十万亩田地。需要说明的是,“计丁授田令”规定这些圈占的都是无主荒田。那么,据史料《辽东志》对于整个辽东地区的田地数据记载:辽东五卫所登入的耕地共计376954亩(折合为75390日),海州四卫所登入的耕地共计1436917亩(折合为287383日),整个辽东、海州总共拥有1813871亩(折合为362774日)。如此一来,凭以上数据来看,减去“计丁授田令”所规定需要圈占的三十万日,整个辽河以东只剩下了仅仅6万日田地没有被圈占,显然,无主荒田达不到30万日。因此,可以推出这么一个结论:当时努尔哈赤在“计丁授田令”上虽然规定了只圈占无主荒田,但实际上整个辽东地区的土地基本上都被其圈占了。

参考图2
另一方面,对于每位男丁授田6日田地,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忽悠”人的。由于所授予的田地是需要以当地所拥有的田地总量为基础去均分的,如此一来便会导致很多辽东百姓并未分足30亩田地。据史料《满文老档》记载:天命八年,辽东地区的一个村子因为全村共分到的田地仅为7日导致村民全部弃田南逃,而整个村子有20户人家,共计80口村民,平均每户人家所拥有的田地仅为0·35日,这与“计丁授田令”上所规定的数据实在是相差甚远,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计丁授田令”上面所注明的规定实际上到了当地百姓手里基本成为了一纸空文。

努尔哈赤雕塑
结语:
所谓官逼民反,不过如此。后金势力对辽东百姓的压榨势必会激起百姓造反的欲望,这一点是努尔哈赤颁布“计丁授田令”后所衍生的必然结果。因此,当我们去研究“计丁授田”的历史意义时不能仅仅局限于上面所记载的“每位男丁授予三十亩田地”之中,而是需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其他种种外来因素所造成的不利条件,最终才能得到一个相对公平的定论。

感谢观看
参考文献:
《辽东志》
《满文老档》
徐怀宝:《后金“计丁授田”问题探讨》
本文作者:古稀老学者(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705262282579902984/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 搜索
-
- 06-23杨坚和皇后独孤伽罗伉俪情深,为何临死前却说“独孤误我”
- 06-23努尔哈赤所颁布的“计丁授田令”真的“造福”到了辽东百姓吗?
- 06-23这些熟悉的老北京话其实是外语?这些名胜古迹其实也是“洋地名”
- 06-23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好的四十年
- 06-23红军过瑶区借粮留钱军纪严明
- 06-23夺门复辟其实是一场闹剧?一群小丑夺拥立之功,最后全被清算
- 06-22清朝大将军的真实长相:多尔衮富态十足,镇守边疆将军像明星
- 06-22《白发》宁千易死得太冤了,惨遭“心腹”和怀孕妻子背叛
- 06-22探知历史上最差的朝代,晋朝真的有说的那么差吗?网友:议论纷纭
- 06-22比鳌拜和珅还牛的清朝权臣,权倾朝野三十年,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
- 1000℃上海铁路东站力争四季度开建|东站弃妃恨嫁|上海|铁路
- 1000℃火爆“周边游”助力长三角坏蝶王别乱采野花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火爆
- 1000℃《流氓兔不想骗自己英文》将拍大电影 真人实景结合电脑动画|流氓兔|大电影|真人
- 1000℃皓皓楼前月初白又美又苏!陈伟霆刘诗诗《醉玲珑》片花亮点超多|刘诗诗|陈伟霆|吴奇隆_娱乐
- 1000℃南大天颖教授晒“高考记忆” 凭英文专长才过年龄坎|南大|高考|专长_教育
- 1000℃加入宝马联盟并不排他: 德尔福要北京女教师王铮做汽车大脑和神经-汽车
- 1000℃Mis小鬼地球捍卫战s直播玩《魔兽争霸》 时隔9年手速依旧让人惊叹 _玩家资讯_游戏
- 1000℃《和风吹过苏州》 老电影《特高课在行动》插曲|娱乐鸨母弗莱丝|苏州|电影|新四军|潜伏|李谷一_视频
- 1000℃【提醒】恐怖!就挤了一下,美女差点丢命!男子头上生出50条虫…|痘痘家传方略|三角区|蛆虫
- 1000℃暑期亲子客群占主嫡一妻流 二孩房型预订涨八成_广东
- 06-21阿速吉八是什么结局?这个元朝的皇帝为什么被史书抹去痕迹?
- 06-21《403大案纪实》清末奇案杨月楼与韦阿宝案
- 06-21就史论史:秦始皇的民主,通过辩论定型的郡县制
- 06-21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谋士!个个智谋超群,功业非凡
- 06-21邓艾灭蜀用了半年,为何刘备入蜀却用了三年?
- 06-21东汉的历史就是一部外戚和宦官的斗争史
- 06-21乾隆赏大臣每人一猪肘,大臣刚出宫门就扔掉,唯独纪晓岚啃光了
- 06-21人类历史上最洗脑的公司,原来是这样工作的
- 06-21「文物中的历史」武威西夏文物中马的身影
- 06-21大宋最悲惨皇帝,刚当4年皇帝就去世,遗嘱还被加了3个字
- 标签列表
-
- 苏州 (490)
- 历史 (415)
- 江苏 (139)
- 不完美妈妈 (135)
- 清朝 (133)
- 楼市 (119)
- 明朝 (117)
- 三国 (102)
- 文化 (102)
- 经济 (102)
- 日本 (98)
- 旅游 (92)
- 南京 (83)
- 曹操 (82)
- 房价 (82)
- 房地产 (80)
- 马拉松 (79)
- 中国 (77)
- 政治 (72)
- 战机 (72)
- 刘备 (70)
- 城市 (69)
- 中国历史 (68)
- 唐朝 (67)
- 房企 (67)
- 长三角 (64)
- 上海 (64)
- 朱元璋 (64)
- 股权 (63)
- 融资 (62)
- NBA (62)
- 诸葛亮 (57)
- 新疆 (55)
- 乾隆 (54)
- 重庆 (54)
- 国旗 (53)
- 高铁 (53)
- 汉朝 (52)
- 大大 (52)
- 印度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