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打造好“沈周”品牌 走出一英美大炮战条文化育镇的康庄大道|阳澄湖|沈周|阳澄湖镇

网络整理 2018-09-22 最新信息

  阳澄湖镇启南书画苑的小朋友在作画。

  精彩的文艺演出。

  陈冠丞跟着陈巧生学手艺。

  阳澄渔歌、圣堂庙会、苏派砖雕、渔具制作技艺、湘城爊鹅、水乡服饰……阳澄湖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了阳澄湖镇传统文化的载体。未来,阳澄湖镇还将建设“阳澄湖非遗文化馆”,集中展示阳澄湖优秀的非遗项目和高超的民间文化艺术。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薛马义 周晓青  於苏云  顾秋萍  张毕荣  实习生 黄玉琴 柴军虎

  除了大闸蟹阳澄湖还有很多“绝活”

  “做好‘沈周’文章,走出一条文化育镇的道路。”阳澄湖镇党委大大惠林方介绍, 早在1956年,沈周墓就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阳澄湖镇以沈周墓为轴心,把前后池塘和周边闲地串连成景,建成了沈周文化公园。2015年,预留沈周墓周边82.6亩土地,将用地性质调整为文化用地,备用于沈周文化园的保护开发利用。今年,政府将沈周文化园预留用地进行了平整复绿,未来计划打造成沈周文化的研究基地。

  作为沈周文化园的延伸段,阳澄湖镇的湘城老街是相城区重点文物控制保护单位,老街境内及保护区周边现存有市级文保单位观桥、妙智庵、灵应观、湘城粮仓共4处,还有陆云祠堂、东僧房、姚文徽旧宅,湘云禅院等一批明清、民国初期建筑。这是反映古镇湘城乃至整个阳澄湖地区历史的重要建筑群,街上手工艺行当兴盛不衰。未来几年,阳澄湖镇将围绕济民塘一河两岸,打造“百匠街”和耕读传家文化街等文化街区。

  曾作为抗日根据地,阳澄湖地区多次发生重大战役,使其成为了中国抗战史中的一块重要版图。目前,镇内保留着多处“江抗”纪念场馆,今后阳澄湖镇将在革命历史旧址建成一处集江抗文化、党性教育、红色传承为一体的文化教育基地。此外,阳澄湖镇还将在湘城小学设立以传承吴门画派为主题的“启南书画苑”,在全镇范围内举办“沈周好人”评选、“沈周讲堂”等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在阳澄湖镇,以“大闸蟹”为首的“湖八鲜”名扬海内外,而湘城麻饼、熝鹅、沈周鸡汤碗等传统特产也是吴地美食文化的杰出代表。近两年,阳澄湖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中国水科院淡水研究所合作研发了“阳澄湖1号大闸蟹”,探索新型生态养殖模式,目前初见成效。今年,阳澄湖镇着手研发大闸蟹菜肴新品,同时围绕“水八仙”、“湖八仙”和沈周太空莲等做好美食文章。7月,“豪的”杯阳澄湖美食厨艺大赛举行,活动邀请到多位国家级和省级烹饪大师组成评审组;8月,在沈周村太空莲基地举办“民间厨神大PK”活动,以亲子游和民间厨艺为主题,打造太空莲休闲旅游形象。

  阳澄渔歌、圣堂庙会、苏派砖雕、渔具制作技艺、湘城爊鹅、水乡服饰……阳澄湖镇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构成了阳澄湖镇传统文化的载体。未来,阳澄湖镇还将建设“阳澄湖非遗文化馆”,集中展示阳澄湖优秀的非遗项目和高超的民间文化艺术。

  总之,未来,阳澄湖镇将根据相城区委“六湾五嘴”的总体规划,以打造世界级“生态湾区、艺术之湖”的标准,对沈周文化园和阳澄湖镇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

  阳澄湖镇的非遗

  90后“巧生炉”二代传人陈冠丞:不断创新,传承非遗

  阳澄湖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名录3个、市级非遗名录1个、区级非遗名录6个。巧生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巧生炉,是为恢复、继承并发扬自明代起逐渐失传的传统“宣德炉”制作技艺而产生的。苏州匠人陈巧生历经四十多年不断钻研,终于复原了明代宣德炉铸造技艺,继而完善和发展了铜炉开模、炼铜、铸造、皮壳制作等70余道关键工艺,创立了“巧生炉”这一文化品牌,令中国中断近百年的铜炉文化得以延续香火,发扬光大。“巧生炉”工艺精巧,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被当世藏家誉为“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如今,陈巧生铜炉已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2018中国·阳澄湖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暨第三届沈周文化研讨会开幕式活动现场的非遗展示区,记者巧遇了陈巧生的二儿子——陈冠丞。1994年出生的他告诉记者,现在正跟着父亲学习“巧生炉”这一工艺。

  据陈冠丞介绍, 他16岁时曾有机会出国留学,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说实话,当初看到身边不少朋友都出国留学去了,我也曾动过念头。”可经过深思熟虑后,陈冠丞没去,他说:“我感觉自己还是喜欢铸炉。”与一般90后不同,陈冠丞平时爱好品茶、焚香、制炉,他说,这都是从小耳濡目染形成的习惯。

  陈冠丞是陈巧生手把手教出来的,陈冠丞说:“他的教学方式跟别人不一样。”只要有空,陈巧生便会带着陈冠丞去各地的博物馆、古玩城,一边看一边像讲故事一样,将审美灌输给陈冠丞。陈巧生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陈冠丞为此吃了不少苦头。说起父亲,陈冠丞这样形容:“既是老师,也是偶像。我感觉,我这辈子没法超越他,但心里又希望可以超越他。”

  陈冠丞的作品风格跟他父亲的有些区别,对此,他这样解释:“我在创作时,会将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元素结合到作品中去,这样,才会赢得更多人的喜欢。我相信,只有真正喜欢‘巧生炉’的人多了,我们的手艺才真正具备传承下去的动力。”

  80后“苏派砖雕”二代传承人刘梦溪: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

  苏派砖雕也是阳澄湖镇的省级非遗,匠人刘一鸣精心研究苏派砖雕,在吸收借鉴其他砖雕艺术流派精华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成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派砖雕代表性传承人。他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设计制作砖雕贵宾厅,获得“荣誉砖雕大国工匠”称号。刘一鸣的女儿刘梦溪1985年出生,成长道路上所学一直离不开艺术这个圈子,大学里主修服装设计,毕业后却跟随父亲学习起了砖雕,对于这个调整,刘梦溪说:“艺术是相通的,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难,我现在也是更倾向于砖雕的设计。”

  刘梦溪刚开始接触砖雕,刘一鸣并不是直接教雕刻,而是让刘梦溪把玩泥土,“跟泥土谈恋爱”。爱漂亮爱干净的年轻女儿天天跟泥打交道,经常弄得一脸泥,刘梦溪却从未在意:“当你真正喜欢一件事的时候,很多外部因素就会被忽略了。”刘梦溪入行至今已有八年,2017年入选“指尖苏州 十佳巾帼匠星”。

  对于苏派砖雕的传承,刘梦溪认为,这离不开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刚开始,我需要花很多时间跟同学解释什么是砖雕,那时候,我感觉非常艰难。后来,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重视,也给了我们很多展示的机会,这让很多人慢慢了解砖雕,一切就慢慢顺利了。”

  沈周简介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明长洲相城(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镇)人。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虚八十三岁)。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沈周的绘画技艺全面,功力浑朴,在师法宋元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发展了文人水墨写意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成为吴门画派的领袖。早年多画小画,40岁以后才画大幅绘画作品,中年画法严谨,用笔沉着,晚年笔墨豪放,气势雄强。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等。代表作品很多收藏在中国各大博物馆,除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外,辽宁博物馆藏有两幅沈周的杰作,一幅是《盆菊幽赏图》卷,另一幅是《烟江叠嶂图》卷,它们创作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笔墨的运用随心所欲,是沈周晚年杰作。

Tags:阳澄湖   沈周   阳澄湖镇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