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改革再出发 发展高质量】看了蒋巷村三代农民的故事,海上保卫战中文版就会明白农民是个体面的职业|常熟|粮食|村里

网络整理 2018-09-12 最新信息

  交汇点讯 千亩良田阡陌纵横,三三两两白鹭翩然起落,一幢幢带有乡村风情的精致别墅散落在苍翠树木的掩映之中。看到这样的场景,你能想象到它50年前的样子吗?50年前,蒋巷村还是一个“小雨白茫茫,大雨成汪洋”、血吸虫流行、河沟坑洼、家家住着泥墙草房的偏僻落后之地,之所以有了现在的成绩,仰仗了一个带头人——蒋巷村党委大大常德盛。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1966年,22岁的常德盛当上蒋巷大队的大队长,领着全村100多户村民挑土填河,硬是把千亩低洼地填高了一米多。改土治水后的蒋巷,成了出名的粮食高产区,蒋巷村得以靠农业起家。而现在的蒋巷村,已经稳步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科学发展道路。常德盛介绍,现在全村年净收益保持在两千多万元,其中来自农业的净收益两百多万,虽然占比不高,但农业的地位无可取代。“农业对我们来说,不只有经济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农业是一个农村的象征,如果蒋巷村没有了这一望无际的稻田,没有了农业,那它就是不完整的,也称不上农村。”常德盛说。

  农业的发展需要突破瓶颈,需要创新思路,怎么做才能让农业永葆生机?村民富了,还愿意扎根农村吗?志在农业的人还有吗?如果有这些疑问,不妨一起来听听三个故事。

  种粮大户丁时云:从辛勤劳作到“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城里人比,我什么也不缺”

  67岁的丁时云是村里的种粮大户。蒋巷村将全村1000多亩地交给种田能手来种。丁时云原来是村里的锅炉工,家里经济条件较差。1992年,听说村里还剩40多亩地没有人种,他找到常德盛,说自己想种地,承包下了这40多亩地。从1992年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哪怕是在粮食卖不出价钱的那些年,丁时云也从没想过放弃种粮。

  从锅炉工到种粮大户,并不是容易的事。有一天,常德盛急匆匆地赶来丁时云家,老远就喊他的小名:“丁小二,你稻田里长虫子了,再不打药,就没收成了。”丁时云说,那个时候自己对农业没经验,发现不了一些病虫害的细节,多亏了有常大大经常提醒帮助。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再过两年,也不种田了,年纪大了种不动了。”丁时云笑着说。而这也符合村里的规划,常德盛提到村里计划2020年,把承包给种粮大户的土地收回来,成立村级农场,由村里专门的农业人才来统一经营。今年开始,村里全面种植有机稻,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实行一年一季轮休制,让土地休养生息,稻子产量是低了,但是经济效益会上来。蒋巷村860多人,建立村级农场后,每人每年能多拿两千块钱。

  谈到有机稻,丁时云特别兴奋。他用了一句话来形容现在自己的水稻种植产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以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在全程机械化,连施化肥打农药的步骤都省了。丁时云提到,村里专门请专家用了很多巧妙的办法,比如春节后就反复几遍往地里灌水,很多虫子在土里就被淹死了,打乱了虫子的繁殖规律,病虫害轻多了,自己只需要偶尔去田间地头看一下就好。村里去年还新建了粮食加工厂,种粮大户的粮食由村里统一收购,粮食存储和销售的事也不用操心了。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今年丁时云种了60多亩地,一亩纯收入1000多元,他妻子在村里宾馆做服务员,丁时云笑容满面地说:“我们老两口都快70了,一年挣10万块钱稳稳的。这还不包括村里的股份分红,去年村里每人可以分9000块钱,今年每人1万,我家五口人也就是5万。另外,我还有养老金,我们村的福利好得不得了,就算过两年我不种田了,也可以过得很好。”记者问,和城里人相比,有没有觉得自己缺什么?丁时云又笑了:“和城里人比,我们现在什么都不缺,家里有别墅,儿子有房有车,儿媳妇开奔驰,明年再把孙子送去念大学,我就心满意足了!”

  养猪大户孙启华:从传统养殖到循环种养,“我打算养一辈子的猪”

  “我23岁那一年,因为年轻不懂事做了错事,被劳教了半年,回来后怎么过日子成了问题。我一没文化二没技术,家里养过猪,但也没挣到钱。常大大来跟我谈心,他说养猪养得少挣不到钱,让我多养一点。一开始我养了差不多100头,现在每年养3500头,年净收入100万元左右。”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54岁的孙启华,是村里的养猪大户,走路带风,人看起来特别有精神,看到他现在的样子,想象不出常德盛说的:“启华也是个可怜人”。原来2007年他女儿得了白血病,不久妻子又过世了。幸运的是,经过化疗和干细胞移植,孙启华女儿现在还生活得好好的。孙启华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大大专程到上海的医院来看我们,真的给我们增加了和病魔抗争的信心。发大水的时候,怕淹了我的猪场,常大大组织人帮我建坝排水;缺钱的时候,大大帮我担保贷款……无以为报,只能说在村里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尽全力帮助。”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现在很多地方都把养猪场赶走了,但在蒋巷村,养猪场是村里循环经济少不了的一环。粮食生产加工的副产品可以做畜禽饲料,畜禽粪便再用来生产沼气,为村民提供清洁的能源,沼渣、沼液用于水产养殖,河塘里的淤泥用来肥田……孙启华说:“猪的尿液在沼气池发酵,插秧的时候,灌溉到农田里,不仅可以给土地增加肥力,还可以杀菌。猪粪肥田,也是一举两得的事。”

  孙启华养猪场产生的有机肥,卖到市场上值五六十万元,但都无偿给了村里。孙启华解释说:“养猪场的堆粪场和沼气池都是村里帮忙建的,蒋巷村给了我发展空间,现在肥料村里有需要,就全部给村里。”过年的时候,孙启华都会给村里每人送两斤生态猪肉,“村里帮助了我,就当是一点小小的回报了”。

  今年非洲猪瘟爆发,养猪场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孙启华没有太多的担忧,他说:“养猪要预判好行情,疫苗打好,基本病都是可以预防的,现在猪瘟爆发,我们一要做好消毒工作,二是要增加猪的营养,增强它的抵抗力。”谈及未来,孙启华站在他的养猪场旁边,毫不犹豫地说要“养一辈子的猪”。

  新一代职业农民蒋荫达:从守卫边防到钻研水稻,“我不会做一半就撂挑子”

  常德盛在稻田边指着两个年轻人,笑着说:“我不是想说他们俩黑,但确实是黑,不过这不也是他们吃苦肯干的象征嘛!”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93年的蒋荫达,在云南边防部队当了两年兵,2013年年底退伍,本来在派出所上班,后来响应号召,回到村里种田,“当时我想,不能让村里的田没人种”。

  但是年轻人真的对农业有兴趣吗?蒋荫达提到,父亲也是农民,从小跟在父亲后面在田间地头转,对农业有兴趣。是现在跟着村里分管农业的王进明主任学习水稻移栽技术、预防虫病害知识,边学习边实践,越钻研越有趣。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蒋荫达已经考了新型职业农民的证书,还参与了农业新尝试——稻鳝共种。蒋荫达介绍,村里开了四五十亩试验田,插秧的时候把鳝鱼放下去,收稻的时候抓起来,一亩地年收入能增加两千多元。

蒋巷村新一代的年轻人们。交汇点见习记者记者 沈蕾 摄

  村里还把蒋荫达等人送到江苏省农科院学习农业科技、管理经验等。参加过电子商务的培训后,蒋荫达正在尝试开网店销售村里的有机大米。“常大大说这些新鲜的事情,村里的老人是跟不上了,希望我们这些年轻人去闯一闯。”

苏州常熟蒋巷村。交汇点记者 范俊彦 摄

  年轻人能在村里待多久?“回来是我自己的选择,做一行爱一行,我不会做一半就撂挑子走了。”蒋荫达站在一望无际的稻田边,说出了这番话。

  三个故事代表了蒋巷村的三代人,常德盛感慨地说:“农业是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是体面的职业。我们的社会没有农业不是个完整的社会,蒋巷村农业发展有三代人的共同努力,未来一定是欣欣向荣,我一点不担心会有什么困难,如果你对农村没感情,当农业是个负担,那留在农村是困难重重,但如果你爱农村爱农业,任何困难也称不上困难了!”

  交汇点见习记者 沈蕾

Tags:常熟   粮食   村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