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如何看待“收藏家”|收皓皓楼前月初白藏家_收藏

网络整理 2017-08-09 最新信息

  “收藏家”是当今社会一个经常热议的话题。对近代收藏颇有研究的郑重认为,要成为收藏家必须具备4个条件:首先是要有钱,其次是要有兴趣,第三要有清闲的心境,第四要有一定的藏品。北京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馆长马未都曾表示:“中国还没有真正的收藏家。”此言一出,哗然一片。他认为收藏必须具备两个概念,“在库”和“在途”。前者是指进入博物馆,或是大收藏家那里,大收藏家生前不会出卖自己的藏品;后者则强调均由经纪人或投资者购买。

  一个社会中真正能够称得上“收藏家”的人实际上是“凤毛麟角”。真正的收藏家必须具备的条件除了郑重、马未都所列的要素以外,笔者认为更重要,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一点,是收藏的终极目标在于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扬,即收藏家要有最终将艺术品奉献给社会的宽广胸怀。

  收藏的价值与意义主要在于对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收藏家是文化的保护神。纵观历史的发展,每当国运昌盛之时,无论封建王朝或现代的国家都会主动承担起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与保护工作。而当战乱纷繁、国力疲弱之时,国家文化珍藏便屡遭掠夺,散落民间。在这样的情况下,隐居民间的收藏家就会肩负起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历史重任,因此民间的艺术收藏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延续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真正收藏家的行动体现出对艺术品的一种刻骨铭心的珍爱,有时不惜冒险去保护一件文物,甚至献出生命,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征战疆场的人一样崇高。近代中国,文物遭遇多次洗劫,历次磨难中正是一些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护卫国宝,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珍贵文物的损失。收藏家们保护艺术品的事迹很多已被今人所遗忘,但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录中。苏州的潘达于老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成功保护祖传的西周大克鼎、大盂鼎躲过了盗贼的偷窃、日军的搜刮,最终将国宝捐献国家。苏州的顾公雄和沈同樾保护祖传书画躲过了日军的盘查、汉奸的欺诈,最终将其捐献国家。收藏家张伯驹为保护展子虔《游春图》免于流失海外,将占地13亩的房屋出售,凑足240两黄金购入手中……

  新中国建立初期及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治稳定,发扬传统文化精神与保护文物的意识空前高涨,国家出现战乱、动荡以至威胁艺术品安全的可能性已大大降低。在这样的社会气候之下,收藏家们纷纷慷慨解囊,将其舍身保护的珍贵艺术品捐献给国家的博物馆并公之于众,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譬如,1952年,收藏家周书弢将其藏书中的精品部分715种捐献给北京图书馆;1956年,收藏家张伯驹将其所藏陆机《平复帖》、杜牧《张好好诗》卷、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作品等文物捐献给国家;2003年、2007年何鸿燊先后将巨资购入的圆明园十二生肖“水力钟”喷泉之猪首、马首铜像捐赠国家等。

Tags:收藏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