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砥砺奋进的五年】且末县兵地融合扶贫显真情|妻居一品nppsy苏塘|工作队|且末县

网络整理 2017-06-03 最新信息

    即日起,天山网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系列报道,聚焦新疆脱贫攻坚领域,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看新疆开展脱贫攻坚的具体举措,观新疆脱贫攻坚的新途径新模式,赞新疆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汇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措施成效和经验做法……从而更加坚定新疆各族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以饱满的热情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日推出第四篇《且末县兵地融合扶贫显真情》。

    天山网讯(记者马少宾 实习生郭明报道)315国道从戈壁滩上贯穿而过,路西是兵团第二师38团,路东是且末县奥依亚伊拉克镇苏塘村。

    107户386人的苏塘村,全是贫困人口,2015年人均年收入仅1875元。放牧是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个别人会偶尔打个短工补贴家用。

    一直以来,脱贫致富是苏塘村人的梦想。

    一个平台让全村人脱了贫

    2016年初,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到来后,走访发现苏塘村的劳动力不少,尽管一路之隔的38团农忙时常常缺人手,村里人打工的热情却不高。

    “等靠要”思想严重,语言不通供需未能有效对接。

    针对问题,驻村工作队开办了一个小型劳务市场,并取名为“兵地共建劳务输出平台”。

    每天清晨8时,工作队队员不但组织用工双方见面达成协议,而且还对所有务工人员开展兵地融合、民族团结、“去极端化”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的“3分钟早课”宣传教育,进一步巩固兵地共建成果,维护社会稳定。

    “一开始,去打工的村民不多。我们要求用工方严格执行日结工资,有些村民看到邻居每天都有一百多元的收入,也跟着去打工了。”工作队副队长李孟说,后来不仅苏塘村的人出去打工了,镇上其他几个村的村民也变得积极起来。

    为了提高效率,工作队建了一个微信群,把38团经常招工的职工拉进群里,谁需要用工,就把人数、干什么活等需求发在群里。工作队队员每天按时统计,提前做好组织工作。

    2016年4月开始,工作队开始推出免费爱心午餐,即两个油饼、一个鸡蛋、一瓶水。当天早晨招上工的村民,可以领一份午餐。

    为了激发村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并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工作队于2016年6月出台了劳动模范奖励办法,每月评选表彰一次,冠军、亚军、季军可分获奖励1500元、1000元、500元。阿卜拉·萨木萨克两口子一年打工挣钱最多,加上奖励,创收超过3万元。

    “我们现在要对刚出来的枣头和枣头上的二次枝,进行一定程度的摘心,这样红枣结得多,长得还漂亮……”5月28日,兵团第二师38团3连职工夏彩彩在自家枣园中正在给买买提江·木沙讲解枣树管理要领。

    买买提江·木沙是大清早从苏塘村过来帮工的村民,“我能来这儿打工,是‘劳务输出平台’帮的忙。”

    买买提江·木沙自豪地说:“在这儿不仅挣上了钱,还学到了技术,种地也有信心了。以前在山上放羊的时候,一句国语也不会说,现在会说国语了,朋友也多啦。”

    2016年3月至12月,工作队累计向38团输出劳动力15397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87.3万元。其中,苏塘村输出劳动力5152人次,劳务收入62.93万元。当年,苏塘村人均收入5459元,全村386人全部脱贫。其中,劳务收入占到了村民总收入的近三分之一。

    奥依亚伊拉克镇党委大大雷军林说:“贫困户是不是真脱贫了,就要看他们的锅里煮着什么、碗里吃的什么。”雷军林曾几次不打招呼去村民家,踏着饭点看现场,有的村民在做拌面,有的在吃肉抓饭……

    结对帮扶 越帮越亲

    通过到38团打工,苏塘村很多村民学会了打瓜、甜瓜和红枣的种植技术,他们和38团雇用他们的职工从最初的雇用关系发展成为朋友关系。

    在驻村工作队的牵线搭桥下,38团开展了“一帮双扶共融合,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每一名副连级以上的干部带领一名业务干部,帮扶38团的一名汉族职工和奥依亚伊拉克镇的一名维吾尔族牧民,四个家庭结成一个对子,大家在互帮互助中加深了感情。

    38团职工吴建华与苏塘村贫困户托合提艾麦尔·赛迪、麦麦提尼亚孜·如则两家结对子,帮扶这两家贫困户。

    目前,通过工作队牵线搭桥,苏塘村村民已全部与38团党员干部结亲戚,并开始互相走动拜访。

    工作队队员阿不都·胡大拜尔迪是38团武装部干事,精通双语,他说:“苏塘村乃至奥依亚伊拉克镇和38团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是兵地融合的缩影,两地人民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感情,是一生一世的情谊。

Tags:苏塘   工作队   且末县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