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皇帝简史(15)汉章帝刘炟——推动儒家文化发展的有为之君

网络整理 2019-05-03 最新信息
皇帝简史(15)汉章帝刘炟——推动儒家文化发展的有为之君

姓名:刘炟;

生卒时间:公元57——公元88

在位时间:16年

出身:上一任皇帝汉明帝刘庄第五子,刘秀之孙

如何上位: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其父皇位

如何死的:病死于皇宫,年仅31岁;短命的皇帝,是祸乱之源,是皇朝衰败的象征;

帝号含义:孝章皇帝,“章”通“彰”,彰显功业,彰显后世,但“章”也有完结的意思,古语用章表示一节音乐完结,告一段落。东汉的发展到此亦可以说是告一段落,开始走向下坡路。刘秀建立的王朝,没有太大的制度创新,寿命更短。

年号含义:建初,初是开始的意思,有开始建设、形成建制、建设盛世的意思;

主要辅助大臣:班固、鲍昱、陈宠、马防;

生平:

又是一个被皇帝耽误了的艺术家,曾自创草书“章草”。可见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汉明帝之所以从那么多儿子之中,选了一个中间的儿子来继承皇位,应该是其有过人之处。只不过古人的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可以还不完善。特别是对政治人才、行政人才的判别标准是很有问题的。他没有看出刘炟不是皇帝的料,而是艺术家的料。最重要的是,他命太短,严重影响王朝的发展和未来,但这个是看不出来的。

汉章帝自幼聪明,成长在太平的时代,从小所见都是皇恩浩荡、天下太平。没有残酷的战争和上位之争,自小就经过儒家理论的洗脑,算是当时最高等级的教育。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一个体恤爱民,仁厚宽容的皇帝也就不难。

三岁被立为太子,十八岁登基执政,期间没有受到过有力的挑战和激烈的斗争,在长达15年的太子期间都是和平稳定的度过的,对其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安全、稳定的环境,总有更大的几率培养一个积极、阳光、自信的人。

所以从他上位后打击匈奴、平定羌族、放权外戚、兴盛文化、推行仁政,都是有其自己的想法。没有受其父太多的影响,也没有过分的政策和动作,连战争都是有限度的。或许,富几代出生的人,都喜欢享受,而不喜欢折腾的太辛苦,才有其在位十几年 的社会稳定发展。

或许是一个平淡无奇、没有大起大落、没有轰轰烈烈的皇帝才是真正的好皇帝。皇帝的雄心,往往会成为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负担。汉武帝在之流的雄才大略,但民间却吃苦无数,民不聊生。

最大的问题就是自己年纪轻轻去世,失去了最后革新朝廷体制的机会。因为早逝,留下的只能是年幼的继承人,这是动乱和权力斗争最大的源泉。有个好的开头,却没有收好尾。

汉章帝育有8个儿子,3个女儿,先立长子刘庆为太子,后立窦皇后的继子,也是汉章帝的第四子为太子(原太子因得罪窦皇后被废,可见窦家的实力之大),可惜又是一个短命皇帝,看来东汉的没落没法阻挡。

主要施政政策及对王朝的影响:

1、稳定朝政、为政宽和,这也是刘炟基本的施政理念。其本人自小对人宽厚,有艺术家的人文情怀,见不得人受苦受难,更见不得身边的人受到伤害。也正是这一点,深得其父的喜爱,认为其有仁者之风,是治理国家的必备性格和情怀。在皇家弱肉强食、残酷的权力斗争的背景下,能有这种性格也是非常难得。主要是其父、祖父,也就是刘庄和刘秀都是比较通人情,不像其他皇帝那么残酷的人。所以,这种宽厚、待人为善的性格直接获得刘庄的好感和肯定,也直接体现其施政方面。

一直都是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特别是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会下罪己诏,然后大赦天下。自己勤俭节约、亲身践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理念;还会认为因为朝廷在一些造反的案件中量刑过重,导致自然灾害,从而减少刑法;也会将朝廷皇家的土地免税赠送给灾民,用于安置灾民。几乎所有政策都显示去宽厚的一面。

2、放弃压制外戚势力政策,这个政策同样也是其宽厚的体现,他先放弃了其父制定的限制皇后娘家人位居高位的制度。这个口子一开,豪族和其他外戚势力又再度活跃。到了他这一朝,朝廷高官如三司、尚书台、校尉、大将军等职位,又开始出现马、窦、梁、阴、邓等家族的人,皇后就是窦家出身。在这一严一松之间,外戚和豪族势力一发不可收拾,从此再也没有从东汉的朝廷中退出过。东汉末期朝廷动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皇帝对外戚势力失控,只能扶植消失了几百年的宦官势力去平衡,导致朝堂党锢之争、权力之争空前激烈,直接将东汉王朝推进火坑,再也没有起来的可能。

3、推行儒家仁政,禁除酷刑,这也是汉章帝刘炟深受史书好评的地方之一,因为在他废除的酷刑中,有很多人就是针对官员的,比如官员贪污,三代之内都不得为官,这样的律条就被废除。还要废除很多肉刑、提高死刑标准、谋逆牵连族人的苛法等等。认为过于严苛的法律是有为天道,是与仁德相反的行为,是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百姓教化的事情。所以,在汉章帝时代,是一个管制、法律等方面都比较轻松的时代。

皇帝简史(15)汉章帝刘炟——推动儒家文化发展的有为之君

4、对自然灾害救助及时,这已经成了西汉末年开始一直以来的经常性工作,一旦这个事情没有做好,就马上流民四起,天下大乱。因为从西汉末年开始,已经呈现自然灾害增加的趋势。到东汉末年气候开始正式进入小冰河期,气温下降,气候多变,自然灾害非常明显。这个气候在一千多年后的明朝有重复了一次,直接导致明朝的灭亡。这次受害者是东汉,小冰河期是一个过程,估计从西汉开始气候改变,到东汉末年的三国魏晋时期达到高峰,在南北朝时逐渐好转。所以,这个时候的汉宣帝,从分利用他的宽厚的性格,对灾民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救助,包括开放国有土地给农民耕种、提供牛及其他工具的支持、减免税赋、发放粮食等。虽然灾害增加,但都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类的事情。

对历史的影响:

1、放弃西域,战略后撤,这也是无奈的选择。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国内的情况,灾害增加,国家财政受到影响。军费开支减少,对西域的控制能力下降,西域地区也开始出现不稳定。第二是北匈奴也因为气候的变化,为了生存加大的对西域的骚扰和南侵的压力,令朝廷的军事压力持续增加。两方面的问题导致朝廷无力在西域保持强大的军力,保持西域都护府的正常运作。

所以,在朝廷经过多次的商议后,做出了撤出西域的决定。这里也可以充分的显示东汉的衰落,已经无力维持庞大的帝国了。这次放弃,基本上要到唐朝才恢复对西域的控制,期间有四五百年的时间缺位。如果能保持控制和管理,估计到唐朝时都已经汉化西域了,说不定中国的国土面积会因此扩大不少,会增加与西方交流,会增加对中亚的控制能力。那么历史的发展将可能出现不一样的路径。

皇帝简史(15)汉章帝刘炟——推动儒家文化发展的有为之君

2、组织官员、博士,举行白虎观讲义,对儒家五经进行辩论、讨论,达成统一意见后和看法后,整理出《白虎观通义》一书,对后世影响较大。这样充分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同时也显示出,儒家理论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吸收其他文化和理论,形成不同的派别和理论内容。

文化的分歧和分裂,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衰落期期间,会直接引发派系之争,引发朝廷政策的摇摆和动荡,进一步激发社会矛盾,会加速王朝的覆没。

为此,汉章帝通过这次大讨论,有效的防止了儒学的分裂,将大部分的知识分子重新统一到一条路上来。从而确保朝廷治国理念、宣传舆论、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统一。不至于因为理念和看法的分歧,引发党争,引起朝廷混乱,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力。

另一方面,这次的讨论因为后来儒学的发展统一的方向。文化的事情都是大事情,这次对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统一观点后,完全避免了儒家知识分子之间的内部斗争。让道教、佛教等新兴的文化没有可乘之机,儒学始终主宰者朝廷和社会精英阶层的精神和理念。独尊儒术的局面没有被内部的学识分歧而改变。这对后续儒学的发展,在后来的乱世中发挥凝聚力的作用,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国在经过三国、魏晋和南北朝的几百年乱世还能统一,不能说没有这次统一理念和观念的影响。

本文作者:映像思维(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85243600193716739/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汉章帝   东汉   汉明帝   儒家   西汉   文化   汉光武帝   尚书台   政治   草书   汉武帝   音乐   班固   鲍昱   匈奴   羌族   法律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