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贝聿铭文献展》揭秘建筑大师百年人生|建筑大师|贝聿铭|展览_初一上册英语视频娱乐

网络整理 2017-03-30 最新信息

  晨报记者 徐颖

  从法国巴黎卢浮宫的“金字塔”、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再到苏州博物馆,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在全球留下了众多经典作品。今年4月26日是他100岁生日,由苏州美术馆和苏州市名人馆主办的“贝聿铭文献展”近日在苏州美术馆开幕,展览从家源、治学、建树、荣誉、祖国、回家六个部分,呈现贝聿铭的生动印迹。代表贝氏家族来到展览现场的贝聿铭侄子贝念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贝聿铭文献展是迄今为止关于伯父近百年人生历程的第一次最全面的展览,很多资料都是首次拿出来。”本次展览将展至5月3日。

  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1974年,贝聿铭随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考察团归国。他当时向政府进言,说“尽量不要在故宫附近建高楼,以免破坏故宫上空本来开阔的空间。”这之后,政府决定禁止在故宫周围一定范围内建设任何高楼。尽管之后贝聿铭在中国留下了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建筑,他还是觉得,进言“才是我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展厅中展出了1982年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时的照片,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当时曾在国内建筑界掀起“中国传统建筑如何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贝聿铭曾说:“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很难改变。这不仅从我的外貌或行动和谈吐上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在我的思想里。总之,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2002年,贝聿铭接手苏州博物馆设计项目时已年逾85岁,苏博的设计难就难在“苏州建筑的粉墙黛瓦不能随便放弃,但又要有创新。既要有传统特色,又不能是苏州园林的复制。”童年在苏州的经历,让贝聿铭“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园林……苏州让我意识到人与自然共存的道理。”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设计苏州博物馆给我一次机会去了解我的老家,这是我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我在苏州的尝试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各地,但其方法可能有些借鉴性,现代、传承、传统,是永久的课题。”

  国际饭店是少年时最喜欢的建筑

  本次展览由贝聿铭的学生、木心美术馆设计师林兵担当策展人。展厅分为三个部分,基本上以时间线作为线索,串起贝聿铭一百年人生的主要经历和成就。第一个展厅展示了贝聿铭童年生活过的香港、上海和苏州,三座城市对他未来的选择和处世之道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贝聿铭十岁来到上海求学,在他看来,“当时的上海很国际化,因而也很开明和包容。我在上海读中学,许多新的思想令我获益不浅,我接触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国际饭店是贝聿铭当时最喜欢的建筑。“在上海我看到了西方新建筑的萌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上海还有很多吸引贝聿铭的地方。“周末我常去国际饭店附近的大光明电影院看电影,或去台球房打台球。国际饭店越盖越高,这使我依稀看到了未来,这当归功于上海。”国际饭店在当时的贝聿铭心中是神奇的存在,它是远东最高的建筑,听说国际饭店会盖26层,他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所以每周六都要去看看它往上蹿。

  哈佛作业“上海博物馆”神似苏博

  1935年,18岁的贝聿铭离开故土前往美国求学,初到美国之时,贝聿铭每周都会给父亲写信,策展人从上海档案馆找到这些信件,并首次公开展出。

  此次展览中既有贝聿铭在哈佛求学时的试刀作品,也有他职业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卢浮宫“金字塔”等经典设计,还有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新馆等在国内的建筑作品。

  展览还展出贝聿铭1946年在哈佛的作业“上海博物馆”,这是他在哈佛的硕士作业。据介绍,贝聿铭在哈佛的最后一年,师从包豪斯建筑学派创始人格罗皮乌斯,格罗皮乌斯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课题,于是,贝聿铭想做一个与中国有关的设计。格罗皮乌斯听完贝聿铭的设想后并没有反对,只是说:“那你证明给我看。”于是贝聿铭决定设计上海博物馆,当时所有在建的中国建筑都是新古典主义风格,而贝聿铭却认为,学院派风格的立柱空间并不适合展陈中国小件器物——由于家中不乏收藏品,他对中国艺术也有所了解。最后,他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了“上海博物馆”,这个有庭院、有流水的建筑设计最终获得了格罗皮乌斯的认可。

  有趣的是,这个作品,和时隔60年之后的苏州博物馆不无相似之处。

(责编:大米)

Tags:建筑大师   贝聿铭   展览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