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小小忍者虚夜宫义骸师

网络整理 2017-06-16 本地信息
(原标题: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孙毓修(左)与茅盾

“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这是茅盾对孙毓修的评价。通过茅盾的《回忆录》,后人对孙毓修有所了解,但文中颇含讥诮,亦使人产生误解。  孙毓修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影响巨大,他编译的《无猫国》《大拇指》等作品哺育了一代作家。  冰心说:“(10岁时)我的舅舅从上海买到的几本小书,如《无猫国》《大拇指》等,其中我尤其喜欢《大拇指》……我还讲给弟弟们和小朋友们听,他们都很喜爱这个故事。”  作家张天翼第一次在学校比赛中拿到的奖品即《无猫国》和《大拇指》,文学史家赵景深说自己平生读过的第一本书也是《无猫国》。  孙毓修在中国童话领域中开创诸多第一,且是目录学家、出版家和古籍收藏家。明史大家谢国桢先生曾说:“孙毓修,精于版本目录,著有《中国雕版源流考》,他藏书的斋名叫小渌天。在上海,我买他藏的明版《盐铁论》,书店里的人连小渌天的名字也早遗忘了……这真是令人悲叹的事情!”  海阔天空处,  男儿汙漫游。  会当绝尘网,  一举渺星球。  这是孙毓修为鼓励少年学科技而写的勉励诗,诚敬之情,令人感佩。

因病憾别科举

  1871年,孙毓修生于江苏无锡城郊,又名学修,字星如、恂儒。孙毓修的祖父在上海经商,一度生意不错,后渐落败,仅足衣食,但“喜拾字纸,偶得残书,不忍弃去,辄补缀之”。孙毓修的父亲孙櫆早年读书,后在上海经商,晚年回乡开染坊,“于旧时所学未肯抛弃”。  孙毓修9岁丧母,自幼多病,一度耽于绘画。1895年,24岁的孙毓修中了秀才,并考进著名的南菁书院,1897年,孙毓修毕业,到苏州中西学堂任教。  从1897年到1903年,孙毓修三次参加科举,前两次未中,后一次因病“未终场,自此以后,科举亦废矣”,他后来说:“我半世从事试帖,只青一衿而已。”颇有憾意。  1901年,清廷开始新政。第二年,孙毓修到美国牧师赖昂女士处学英文。学有所得,孙毓修还写了《中英文字比较论》一卷。  此后孙毓修游走于北京、天津和南京等地,有时当教师,有时入幕,甚不如意,写诗说:  半年川路三千里,  闭户著书多岁月。  一袭寒衣五夜霜,  科头看此几沧桑。  孙自注道:“弋阳末路,大受竖子之欺。南京、北京,一肚子世态炎凉。”

张元济救了他一把

  1906年秋,孙毓修返回苏州,生计艰难,不得不“斥卖笨重之书数部与观前某坊”。  1907年,孙毓修的同乡、银行家沈缦云给张元济写信,向他推荐孙,并附寄了孙翻译的《地理读本》,该书曾交给广智、图书、乐群等出版社,“皆不纳”。张元济读了该书叙言部分,很快回信:“与同人展读一过,至为钦佩。孙君现居何处?年岁几何?曾在何处学堂肄习英国文字?抑曾留学外洋?敝处极愿延聘。”  孙毓修入商务印书馆后,被聘为国文部和英文部的主任。  1908年,孙毓修策划并主编“童话丛书”,第一本即《无猫国》,本事出自《泰西五十轶事》(美国作家鲍德温著),孙进行了再创作。故事为一孤儿贫穷,在富翁家打工,得其女儿好感,赠予压岁钱100元,孤儿苦于住处多鼠,便用此钱买了一只猫,鼠患遂绝。后富翁出洋贸易,孤儿请富翁将猫带到海外卖掉。富翁所到之国恰好闹鼠患,此猫大显身手。该国国王大喜,给予重赏。富人归来后,将赏金全给了孤儿,孤儿得以苦读,成为学者。  此书问世,轰动一时,茅盾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  此后几年,“童话丛书”共出了102册,按年龄分两集。低龄版每册5千字,适合七八岁儿童,只卖5分钱。大龄版每册1万字,适合十一二岁少年,只卖1角钱。其中77册是孙毓修独力编写完成的。

他的童话面向孩子

  “童话丛书”受追捧,与清末民初社会氛围相关。  梁启超认为,日本变法全靠“俚歌与小说之力”,所以“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称儿童文学为“文艺复兴之先河也”。  梁启超写过很多儿童诗,还翻译过凡尔纳的“科学小说”,此后林纾、周桂笙、包天笑等为改造国民性,也译了许多西方童话。  学人持续鼓噪,提高了人们对童话的期待,但当时翻译的童话偏重现实需要,多是半译半作。如1914年,刘半农将安徒生的名作《皇帝的新装》译成“滑稽小说”《洋迷小楼》,主角成了“自海外游学归来”“满身沾满羊骚臭”的“洋迷”,最后他光着身子出门,被人笑话,还硬撑道:“这是西洋新发明的织物,你们都不是好东西,哪有看得见的资格呢。”  刘半农曾以无洋文凭而自卑,在引言中,他写道:“参以我国习俗,为洋迷痛下针砭,但求不失其真,非敢以推陈出新自诩也。”  朱自清说:“晚清译坛虽然没有儿童文学意识,但却在不知不觉之间翻译了一定数量的西方儿童文学或与儿童文学关系密切的作品,这些译作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润泽着中国文学园地。”  孙毓修对童话有较清醒的认识,提出“理想过高,卷帙过繁之说部书,不合儿童之程度也”,应“推本其心理所宜,而盛作儿童小说以迎之”。  孙毓修每编完一卷“童话丛书”,便请总编高梦旦携回家中,“召诸儿而语之,诸儿听之皆乐,则复使之自读之。其事之不为儿童所喜,或句调之晦涩者,则更改之”。

如此“创作”失于简单

  “童话丛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使用“童话”一词。周作人认为取自日语,从文献看,日语中“童话”早于中国一百余年,但也有学者认为,孙毓修不懂日语,此为他自造词。  周作人是童话早期倡导者,他对孙毓修“开山祖师”的地位极不认同,但日本学者新村彻认为:“真正意识到儿童,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读物是从1908年开始出现的,那就是孙毓修编、译、校,上海商务印书馆刊行的童话丛书。”  对于开创之功,孙毓修自己却不太重视,他曾对茅盾说,自己是“版本目录学家”,将童话视为末艺。  孙毓修编写“童话丛书”的办法失于简单,据商务印书馆老编辑谢寿长回忆:“见他(指孙毓修)的案头有许多西文杂志,特别是伦敦出版的《少年百科全书》……每月一期,一齐堆满孙老案头,我随手翻阅了一下,才明白孙老前后编写的许多作品,凡关于欧美的故事、史话、古典文学、科学常识等一类的东西,几乎完全取材于这些刊物。”孙毓修的“创作”只是每篇前加一个楔子,点明本篇主旨,犹如宋话本。  谢寿长曾模仿孙毓修的方法也“写”了一篇“童话”,果然被孙发表。其实,孙毓修也有一些童话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

“小渌天”藏书最终星散

  孙毓修对茅盾有提携之恩。“童话丛书”稿费高,每篇“数十元”,谢寿长“很是羡慕”,只能投稿给高梦旦,让高去和孙说,茅盾却先后在“童话丛书”上编写了17册,共计27篇,这是他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孙毓修对茅盾整理出版《中国寓言初编》给予了大力支持,茅盾因此书而成名。  然而,孙倾心的目录学,茅盾不感兴趣,茅盾喜欢的新文学,孙也不感兴趣。所以在茅盾眼中,孙只是一个“寓”“喻”不分的旧文人。  除了“童话丛书”外,孙毓修还主编过《少年杂志》等,被赞为“在五四前的十年中,(孙毓修)使中国儿童能够汲取异域文化养料,享受外国儿童文学的一些优秀作品,这是不应忘怀的劳作”。孙还编撰了《常识谈话》《少年丛书》《演义丛书》《模范军人》和《新说书》等科普读物。  孙毓修后主编《四部丛刊》,这套书被称为“小四库全书”,是我国20世纪新出版的规模最大的丛书,保留了一些珍本善本。  孙毓修喜藏书,极盛时,“小渌天”有上万种古籍。  1923年1月23日,孙毓修因脑溢血突然病逝,年仅53岁。  孙毓修的儿子孙贵定自费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曾写成《旅欧日记》,在《少年杂志》中发表,谢寿长说“当时我尚在尚公小学读书,很爱看它”。  孙贵定是著名教育家,曾在厦门大学任教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新闻系。据黄裳先生的文章,孙氏后人上世纪50年代初仍住在上海瑞金二路,“小渌天”最后一批藏书即从这里散出。

唐山

(原标题:孙毓修:中国童话的开山祖师)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