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苏州庆祝贝聿铭百岁,他谈及中国曾说“我一直知道我倚天之素颜锦心从哪来”

网络整理 2017-04-26 本地信息
(原标题:苏州庆祝贝聿铭百岁,他谈及中国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来”)

贝聿铭。上游新闻图4月26日,是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100岁的生日。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特区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日本美秀美术馆等都出自他的设计。日前,贝聿铭祖籍所在地江苏苏州相继推出一系列活动,庆祝他的百岁生辰。苏州名人馆和苏州美术馆主办“贝聿铭文献展”,首次共开其多封家书,全面、系统地呈现了他的人生历程;苏州市旅游局推出了社交媒体活动,鼓励在线用户向贝聿铭先生发送生日祝福。18岁时,贝聿铭乘船离开中国,赴美国留学。在那之前,他在广东、香港、上海、苏州等地留下了童年和少年的足迹。39年后,他再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此后数年间,他陆续给中国留下了许多经久不衰的建筑。他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留学异乡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祖籍苏州。童年时代,因为银行家父亲工作的关系,贝聿铭大多数时间在广州、香港生活。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搬到上海。在上海和苏州老家,他度过了少年时代。1935年,贝聿铭去美国留学,从此开始他的建筑学生涯。乘船离开中国那天,送别的家人很是伤心,但贝聿铭不是。他曾在《贝聿铭全集》中自述,“我当时只有无限的憧憬。感到自己多么幸运,能有机会亲眼目睹一个新世界。”不过异乡的日子并不是那么令人欢喜。“我想念我的家人,对新事物的新鲜感只能持续一段时间,没多久便是思念:我的妹妹、弟弟、父亲近况如何?我到美国后很久没有见他们。”贝聿铭便常给他们写信,在为贝聿铭百岁生日而展出的“贝聿铭文献展”中,贝聿铭在留学阶段写给家人的信件首次共开。书信中贝聿铭讲述他的留学生活,问候家人近况。年轻的贝聿铭在苏州狮子林。上游新闻图主办方苏州名人馆、苏州美术馆说,2017年初,当远在纽约曼哈顿家中安度晚年的贝聿铭看到此次展览展出的自己儿时写给父亲的家信时,感慨万千。他跟自己的亲人说,他想念苏州,想念桃花坞年画,想念鸡头米。外国建筑中的祖国烙印1945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完成建筑学学业的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此后在国外的几十年间,他创作了无数经典的建筑作品。如肯尼迪图书馆、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富兰克林国家银行,这些作品使他声名远扬,也让荣获无数奖项。贝聿铭曾自述,尽管师承国外,但在某些建筑的创作中受到中国文化的启发。1967年,贝聿铭受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设计建立国家大气研究中心,选址位于落基山脚边。贝聿铭说,当时这项工作对他来说是一个好的改变和挑战。“落基山可说是美国的阿尔卑斯山,问题在于其后方山脉规模庞大,所有的建筑必须要能与背后的大自然相配。我以前只有在城市工作的经验。”基于对“和谐”的考虑,贝聿铭开始认真研究这一地区。这个时候,一个少时的体验给了他灵感。贝聿铭为卢浮宫设计的金字塔入口。“我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我记得她经常带着我到她定期去清修的寺院里,我总是在那里静坐很长时间。这便是我母亲对我的教诲之一:学会在寂静中倾听。”《贝聿铭全集》记述,身处科罗拉多山间时,贝聿铭便像母亲教的那样,试图聆听寂静。这个项目使他有机会脱离包豪斯过于重视构成主义理论、突出功能与材料的理念局限,开始重视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1997年,贝聿铭为日本设计美秀美术馆,而美术馆当时的选址“好比大自然的处女岛”,贝聿铭要实现的,是在不破坏自然的情况下让人们抵达。“我当时想为什么不从山坡另一边开一个山洞,在山谷中造桥,由桥将游人引入博物馆,从而避免了沿山路进入对自然的影响。这让我想起了中国著名哲学家、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个故事为我设计山洞和过桥带来了灵感。”这种中式文化烙印,还体现在贝聿铭1952年为妻儿所建的贝氏私邸上。“跨层悬挑的简单方法就是我从中式寺院学到的。”贝聿铭说。对于这种关联,贝聿铭解释,“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这不仅从我的外貌上,或行动和谈吐上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在我的思想里。”“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1974年,是贝聿铭时隔30多年后第一次回国。当时他与美国建筑学会建筑师一同回中国参观,停留了三个星期。他说,虽然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很大的改变,但他却没有适应上的困难。他可以用不同的方言与祖国人民沟通、交流,没有感到自己像外国人一样陌生。贝聿铭设计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8年,应当时的国务院副大大谷牧邀请,贝聿铭再次回国。在人民大会堂,谷牧对贝聿铭说希望他在中国可以留点纪念。“我在美国这么多年了,有这个机会觉得很荣耀,欣然接受了这一要求。”贝聿铭说。此后十几年,贝聿铭果然说到做到,为中国留下了好些建筑作品。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设计出来的。苏州博物馆也是贝聿铭的杰作。《贝聿铭全集》中记载,1980年贝聿铭受邀在清华大学演讲。贝聿铭对此曾说,当时的中国建筑系学生对他的几次演讲有些失望,“他们希望我就讲讲玻璃幕墙,介绍最新的摩天大楼的设计形式等,而我却告诉他们不要忘了中国的过去。”“对我来说,建筑物的特殊功能,所在地的人文历史是最重要的。”“我以前学习物理和数学,对艺术和历史却没有过多的关注。后来我逐渐认识到,艺术和历史才是建筑的精髓。”香山饭店的庭院造型、苏州博物馆所考虑的苏州水城背景,是贝聿铭对这一理念的诠释。贝聿铭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里来。”而现代、传承、传统是个永久的课题。(文中部分资料参考苏州名人馆、苏州美术馆正在举办的“贝聿铭文献展”)

(原标题:苏州庆祝贝聿铭百岁,他谈及中国曾说“我一直知道我从哪来”)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