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聚人才 谋发展——青岛李沧区首创世大唐疯龙txt界级院士港

网络整理 2017-04-26 本地信息
(原标题:聚人才谋发展——青岛李沧区首创世界级院士港)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张艳):毗邻青岛世园会,比邻滨海大道、中国海洋大学的地方有一个占地约88亩(约合5.8公顷),由26栋多层小楼和3栋高层组成的办公园区。这里汇集了包括袁隆平在内的30多名国内外顶尖的科学家和高精尖项目,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处初具规模的院士聚集区——青岛国际院士港的所在地。去年6月,为了改变李沧区在青岛地理位置处于中心地带,经济发展却相对滞后的尴尬现实,李沧区区委、区政府大胆创新,决定引进国内外最顶尖的院士人才,打造一片院士聚集区。

作为这一决策的主要发起人,李沧区区委大大王希静表示,李沧区只有走人才,而且是尖端人才强区、创新驱动之路才能突出重围,实现高点跨越。

王希静说:“青岛以港为历史,昨日因为经营货物而辉煌,今天不能重蹈老路,再经营货物。我们要经营人才,经营什么样的人才,像李沧这样的,中国有句古话‘欲发其上,得乎其中,欲发其中,得乎其下’,要实现高点赶超,高点跨越,靠一般的博士、硕士不行,必须靠院士。”

有了点子,马上落实。在取得省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之后,李沧区启动了院士港的组建运营,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为院士港引进人才保驾护航,其中包括为符合引入条件的院士项目提供最高达1亿元的项目资助资金,提供五年内免收租金的独栋多层办公楼和人才公寓等。同时,院士港还给院士及团队提供最高1000万元的生活扶持基金,通过优厚的条件吸引高端科技人才来此创业。王希静大大介绍说:“在这里,院士港资助最高的,可以给他资助1个亿,产业扶持基金。生活扶持基金,最高是1000万,3个月为600万,3个月到6个月为1000万。”

同时成立的青岛国际院士港管理委员会实际承担起了“引进院士”的“艰巨”任务。按图索骥、登门拜求、会议推介、中介参与,管委会“广撒网,深挖潜”,短短几个月内,就与几十名国内外院士进行了深度对接。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都文杰笑称,和院士们对谈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洗脑”的过程。

都文杰说:“我给他们洗脑,洗市场化的脑,他们给我洗脑,洗科技创新的脑。”都文杰介绍说,国内一些院士项目逐渐顺利落户,但管委会在和外籍院士们洽谈时则遇到了诸多困难,国家体制、知识产权、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等诸多差异让管委会焦头烂额。

都文杰说:“一是体制问题,当地体制和中国一样,国有,国家科学院,本身就是工作人员,他要来,他必须取得原有单位的同意。所以我们必须和他谈完了和他原来的单位谈,非常麻烦。第二个就是他来了不等于他的团队也来了,一个人干不了事情,搞研发必须有一个团队,里面还有宗教信仰、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管委会另辟蹊径,将目光投向了市场,通过在国内寻找相关领域的专业管理经营团队来和外籍院士的项目实现对接,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都文杰说:“我们三家(管委会、院士团队、国内公司)成立一个合资公司,院士团队作为股东,我作为一个股东,再寻找一个市场化的企业作为股东,三家成立一个合资公司来完成这件事情。目前,这是一条比较可行的路,这条路能快速推广市场,因为有懂经营管理的团队,有政府的平台,搞研发的团队,把产、学、研打通,这是比较好的一条路。”

去年九月份,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的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创新药物研发项目“普美圣医药”落地青岛院士港。谈到为何选择青岛院士港落地,“普美圣医药”联合创始人颜毅称:“公司落地国内之前也去过很多省市考察,包括苏州、杭州、温州等,都对接过,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边效率非常高,执行率非常强,我们跟他们对接时间会拉的比较长,要层层反馈。对我们做药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药物的时效性很重要,竞争很激烈,如果能尽快落地,对我们来说,时间是很宝贵的。”

在不懈努力之下,启动不到一年,院士港就成功引进了30多名国内外知名院士,其中外籍院士11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尤里·米哈依洛维奇等。

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王希静大大认为,院士港的发展只是迈出了第一步,这88亩地只是院士港的一期工程,未来5到10年,院士港还将投建二期三期,争取通过院士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出一批科技创新人才,将院士港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院士聚集区,成为驱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标签:

(原标题:聚人才谋发展——青岛李沧区首创世界级院士港)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