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白发依稀始涂鸦(策弹指歌最新章节展手记)

网络整理 2017-04-23 本地信息
(原标题:白发依稀始涂鸦(策展手记))

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及展览,近年来已成热点。总体来看,对于卢沉、周思聪先生这一辈艺术家的关注度,远远低于对齐白石、黄宾虹、傅抱石等先生的关注;对活跃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艺术家的研究,也远远弱于对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艺术的研究。而对卢沉、周思聪等这一辈艺术家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他们是否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否可以成为长期的研究课题?无论是从美术史的视角还是从个案的视角,都至关重要。

十年来,北京画院已完成对四十余位艺术家的个案研究,其中涉及卢沉与周思聪的展览已有四次。2013年,北京画院通过卢沉去世前十年所画的醉酒题材举办了卢沉写意人物画展。但在卢沉一生的艺术成就里,还有几个关键点值得关注,譬如他早期在写实水墨人物画上取得的成就;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他以国际视野进行的先锋性探索——水墨构成;再有就是他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如何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有效地带入教学中。本次对卢沉的展览研究,试图以再版的《卢沉论水墨画》为核心展开,以全面呈现卢沉各时期的艺术成就及其求新求变的艺术探索。

展览以“寻道求变”为主题,意在凸显卢沉不同时期作品风格的变化。为使观众更好地体会这种变化,我们将展厅空间以“十字路口”的形式进行划分,以表现卢沉作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画坛的第一批探索者,面对空前多元的可能与抉择,所体现出的不断求变的艺术实验精神。在《卢沉论水墨画》一书中,这位艺术家、教师艺术探索的诸多体会传递了出来。此书的再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卢沉发表的代表性文章,使观众对其艺术有一个多层次的了解。他用鲜活的思想点亮对艺术的感觉,例如“画线要像用犁耕田一样。用笔一定要追求毛、涩,沉着入纸”等形象的比喻,“我主张变形,但是反对变形的滥用”等明确的绘画原则,以及他的艺术探索非常清晰的方向与方式——“我给自己规定一条明确的路,不要模仿原始……理想是,自觉运用绘画原理,多种造型手段,创造奇特迷人的诗一般的画面”等。

卢沉的创作实践与思想文字相印证。展览从《卢沉论水墨画》一书中提炼出“型神”“笔线”“品兴”“墨构”四个主题词作为单元主题,汇聚起卢沉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新世纪初四十余年间的写实人物画、书法、写意人物画、水墨构成作品,梳理出他的艺术探索之路。

在“型神”板块,可以看到卢沉1964年创作的写实人物画代表作《机车大夫》——通过表现老中青三代机车修理师自豪地等待刚刚修好的机车行驶过来的场景,展现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力量。这幅画以其经典性与时代性奠定了卢沉的艺术地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卢沉被下放到磁县农场,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多幅水墨人物写生作品,但他强调怎样把写生转为创作,“你拿着毛笔一下子就要考虑到怎么用笔的问题,这个线怎么勾,勾成什么样的线,勾成方的还是圆的,粗的还是细的,有弹性的还是直的,根据你的考虑,根据你的感受,根据你的艺术理想,你的画面的要求,要有选择,这里面都有很多创造成分,不能完全照着对象去画”。这一时期,他的写生人物作品多成为当时写实水墨人物写生的典范之作。

“笔线”单元,卢沉的书法作品和写意人物画尤为引人注目。卢沉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吸收,而且一直坚持对笔墨线条的探研。书法入画,是他走进传统的一条门径,他从很早就开始研习书法,一直未曾中断。据他的学生们回忆,卢沉临碑帖、智永千字文、徐渭草书,并以草书入画较多。作为苏州人,卢沉对江南情景的写意性表达似乎与生俱来,上学期间就画江南乡村小品人物。随着其人文素养的积淀,尤其在九十年代之后创作了多幅写意人物画,它们都是诗书画印结合的文人画风格,难怪他说自己“口头是革命派,骨子里还是传统的”。对传统坚持不懈的研习,可以看作是卢沉对自身素描基础的有意补充,同时也激发了其潜藏于内心的文人情结,成就了中国文人水墨人物画的现代发展。

卢沉对自己的艺术永不满足,他借助小品画对造型、笔墨进行反复的锤炼与探索,常对同一主题进行不同风格创作。如晚年他创作了许多以市民晨起遛鸟为题材、表现日常悠闲生活的小品画——展览中就展出一组,有线描稿、水墨稿,有带有变形感和幽默感的“鸣禽图”,还有造型抽象、色彩纷繁的“鸣禽图”。这些同类题材的作品“并不是为了应酬,不是简单的复制,每一张都有新的追求”,他的理想状态是“用一百张随意勾画的小线描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建立一个新的通道,朝自由、偶发、即兴、随意的领域猛进。就这样画,随心所欲,不论东西,乘兴画去,尽兴而止,必有迥异常态的画面”。这些作品,被展示在“品兴”单元,取小品与即兴之意。

“墨构”单元则展示了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卢沉追求抽象的思维能力,借鉴西方的构成意识、形式分析创作水墨作品。《清明》(见上图)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幅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水墨画名作,表现的是清明雨季路上撑伞的行人,用几何形的平面造型表现人物的侧影、背影,通过形式分析的方法对画面进行有意味的分割,也辅助指引了观者的欣赏顺序。这幅画展出后,也曾引起画坛对卢沉创新精神的进一步关注。

卢沉一生坚持求真求变。他对内心中渴求的艺术真谛充满无尽的向往,如其所说,“寿有限,艺无涯。朝朝暮暮,东涂西抹,面壁弄墨,数十年未成正果,何处丹砂,白发依稀始涂鸦”。以“变”求“通”,这是卢沉的价值,也是卢沉带来的启示。

(原标题:白发依稀始涂鸦(策展手记))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