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网络整理 2019-06-03 最新信息

大家都知道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和农民起义但是,除了这些原因,致使唐朝灭亡的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便是——“兵变”。

据《资治通鉴》记载,从公元755年的安禄山叛乱,到公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为止,在这150多年之间,发生的兵变竟然有100多次,相当于平均每年都发生过兵变。

而在这一段时间里,“桂林兵变”,便是打响军人哗变的第一战。兵变,成为了唐朝后期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唐朝后期频发兵变呢?我总结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01 士卒远戍不归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刚开始的时候,军队的调防制度还十分健全,有规矩可循。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随着均田制度的废止,府兵制也渐渐废弛。

因安史之乱以后,朝廷国力虚弱,兵力不足,致使那些守戍在边镇的士兵无法按时“更戍”,甚至“久戍不归”。

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南诏国攻打安南(今越南河内),朝廷便派徐、泗(今江苏徐州、宿迁)地区节度使“孟球”,在当地募集了2000人兵马进行增援。战斗胜利以后,留下了800士兵继续留守桂州(今广西桂林),守卫边境。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期间,朝廷曾与800士兵约定3年一换岗,可是,过了六年,朝廷仍不许他们回家。当时,“崔彦曾”任徐泗地区的观察使、武宁军节度使。

崔彦曾身边有两位亲信,叫“尹戡”和“徐行俭”。他们二人平时为人贪婪、狡诈、猥琐,又不体恤士兵,所以士兵们都十分怨恨他们。

崔彦曾听从了尹戡的点子,以“军帑匮乏,难以发兵”为理由,要士兵们再留守桂林一年。

士兵们在这南蛮之地已经守戍六年之久,他们忍受着瘴疠、战争之苦。寂寞的军旅生涯,使他们十分想念自己的妻儿老母。可一句朝廷没钱,岂能断绝将士们的归家之心?

接到家书的800名士兵愤怒了,他们杀了都头王仲甫,重新推举了粮草官“庞勋”为主,一路杀回徐州。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桂林兵变”又称“庞勋起义”,他们以800名守戍军人掀起了哗变之风,然后一路得到了许多农民的响应和追随。到最后,庞勋竟然拥有了十万兵马,足见此时的唐朝已经是腐朽不堪、民不聊生,才使“兵变队伍”得到了众多老百姓的支持。

虽然起义最终失败,但这次桂林戍卒起兵,还是狠狠地打击了唐朝末年腐朽的封建统治,掀开了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02 骄兵悍将自拥将帅

熟悉唐朝历史的都知道,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至衰的转折点。玄宗以后,朝廷为了缓和与各地方之间的矛盾,一直对那些藩镇势力采取姑息的政策。

这些藩镇节度使,雄踞一方。不仅掌管着当地军事力量,还兼管着辖区内的行政、财政、土地等大权。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这种姑息的政策,最终必然会导致“兵骄”。《旧唐书》中记载:“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不稽于天府,赋税不入于朝廷。”

唐朝时期的节度使是独镇一方的将帅,他们出镇便赐双旌双节,是掌握地方边境军政大权的一把手。

自古“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各藩镇为了自身的利益,挑选强壮的士兵为亲兵,称为“牙兵”。这些牙兵们骄横凶戾,强悍无比,变易主帅如同儿戏。

而天子也因无力制约,只能忍耻含垢,听之任之。一时间,“士卒自拥将帅,父死子继,不纳朝廷诏令”,已是各节度使的常态。

贞元八年(792年),宣武(今河南)节度使“刘玄佐”病逝,他手下的将领密不发丧,过了好几天朝廷才听到消息。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唐德宗便命令陕虢(今河南省与陕西之间)的观察使“吴凑”,去宣武镇代替刘玄佐任节度使,可是刘玄佐的亲兵们早已自拥刘玄佐的儿子“刘士宁”为“留后”,拒绝吴凑入城

刘士宁也趁此机会大力奖赏将士们,并向朝廷请封节度使,事已至此,德宗也拿他们没有办法,只得认同。

也正因为军队将帅多变,这些节度使们只能加重老百姓的赋税,用剥削来的财物大力奖赏手下的将士,以此笼络人心。而农民则不堪重负,为后来的农民起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03 士卒遭遇不平等待遇

安史之乱以后,宦官当权,驻京师的禁军们为了得到节度使的职位,就必须以大量财物去贿赂宦官。得到藩镇职位以后,他们便开始大肆狂敛财物,克扣军饷,中饱私囊,以挽回贿赂所花费的损失。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在唐朝后期的军队里,待遇最高的就是“神策军”。他们所得的军饷超过了其他兵种的3倍之多。后期这些神策军们大多已是士家纨绔子弟,他们光领军饷,不服兵役,整日花天酒地。

而那些待遇最低的士兵,却常常要戍守边镇,只能维持自己的温饱,就连妻子儿女们的基本生活都无法供养。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士卒们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聚众兵变的也时有发生了。其中因待遇不好而导致的最典型的兵变事例便是“泾原兵变”。

建中四年(782年),李希烈拥兵叛逆,自称为“天下都元帅”、“建兴王”,唐德宗下令急调泾原兵马5000多人去襄城讨贼。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便率领士兵奔赴长安。泾原的士兵们冒着雨寒,携带众多家族弟子,抵达了长安城,都十分渴望这次出征能得到朝廷的重赏。

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赏军队,可是,京兆尹王翃却只给士兵们赏赐了一些粗茶淡饭。

士兵们十分愤怒,扬旗击鼓呐喊道:“我们离开了父母妻儿老小,即将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可是吃不饱,又怎么能以草命去对抗白刃呢?”

德宗准备拿来赏赐的二十匹布帛还没到,泾原的士兵们就已经斩断城门,发起兵变。当天德宗皇帝便仓皇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此次泾原哗变,看起来只是一场因赏赐不公而引发的小小兵变,但是到最后却引发了接下来德宗皇帝的“奉天之难”。

此次事件,也成为了晚唐败落的标志事件之一。

04 军将们争权势报私仇

自安史之乱以后,先别说著名的河朔三镇拥兵自重,就连在内地长安附近拥兵自重、嚣张跋扈的也为数不少。

比如唐朝同华节度使,藩镇割据时代最早的军阀之一——周智光,他虽出身卑微,但因其时常建立战功,为朝廷立下了许多的汗马功劳,十分受唐代宗李豫的恩宠,渐渐便有些狂妄自大。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唐代宗曾下诏升任周智光为左仆射的职位,周智光接受诏令时谩骂道:“我周智光对朝廷有特大功劳,以给平章事而给仆射的职位!况且同州、华州地方太狭小,根本不足以施展我的才能。”

并且还嚣张地说道:“这里距长安一百八十里地,我晚上睡觉不敢伸展双足,因为害怕踏破长安城。”这么嚣张的气焰朝廷居然也忍了。

正是因为朝廷的无能和一味的姑息,使一些将领们便也开始觊觎节度使这一职务。因“节度使”一职,是那时军人们终其一生的梦想。他们为了获得这一权势,不惜频频发起兵变,杀节度使取而代之。

而这类以杀节度使取而代之的兵变,又以淮西镇的夺权之事最为明显。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大历十四年(779年),李希烈发动兵变,逐走李忠臣

贞元二年(786年),陈仙奇毒死了李希烈,归顺了朝廷。

同一年,兵马使吴少诚陈仙奇,自为节度使重新割据。

元和四年(809年),吴少诚病死,吴少阳又杀吴少诚的儿子自为节度使。

这些将领以兵变为工具,夺取权力,而朝廷也无力讨伐,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接发一纸诏令任命了事。

直到元和十年(815年),宰相裴度亲自领兵平淮西;元和十三年(817年),李愬雪夜入蔡州,擒杀了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才使淮西镇重新归服朝廷的管制。

兵变,是唐朝政府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军队出现的“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的混乱局面,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战争的残酷,也使社会动荡不安,经济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为什么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据《旧唐书》记载,乾符二年(875年),“高骈”对成都兵变的血腥镇压:“使人掩捕之,围其家,跳墙坏户而入,老幼孕病悉数杀之,婴儿或投于阶,或击于柱,流血成渠,号哭震天,死者数千人,夜以车载尸,投之于江。”

这些场景惨不忍睹,致使许多农民流离失所,逼迫为寇。乾符五年(878年),黄巢发起民变,他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转战了唐朝的半壁江山,直接导致了晚唐国力大衰。一时间,长安城内“满城尽带黄金甲,天街踏尽公卿骨!”

所以,《新唐书》说:“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


参考资料:孟宪军《唐朝兵变述论》

樊晓红《简论唐朝后期兵变》

戴显群《唐代桂州戍卒起兵的性质》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作者:朗风习习(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929023877546507/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黄巢   桂林   唐朝   唐德宗   庞勋   朱温   资治通鉴   历史   唐玄宗   河南   旧唐书   安禄山   农民   长安   徐州   宿迁   江苏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