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最新信息 / 正文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网络整理 2019-06-02 最新信息

对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的战果和作战行动,目前国际军界仍存在巨大争议,特别是关于这场战争中双方装甲部队损失的问题。众所周知,许多战争中发生的真实情况常被敌对双方的宣传和总结报告所歪曲。本文力求向读者提供当时战争、特别是坦克战的真实情况。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第二次印巴战争的起因表面上是印度和巴基斯坦为争夺喜马拉雅山麓下的查漠·克什米尔斗争的激化,实际上印巴这对老冤家早就厉兵袜马,准备大干一场,其装甲部队的建设就可见一斑。

20世纪50年代中期巴基斯坦装甲骑兵团开始接收美国军援的230辆M47和202辆M48坦克,许多基层坦克指挥官也被送到美国本土的诺克斯堡训练中心培训。在1965年战争爆发时,巴基斯坦陆军已拥有15个齐装满员的装甲骑兵团,每个团约装备45辆坦克,分为3个坦克连。除了“巴顿”坦克外,巴基斯坦还有200辆换装76毫米口径长身管炮的M4“谢尔曼”坦克、150辆M24“霞飞”轻型坦克和少量分布在独立坦克连的M36B1坦克歼击车。这些装甲骑兵团由第1和第6装甲师统辖。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此时,印度陆军也没闲着,其装甲部队疯狂扩充到17个装甲骑兵团。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印主力部队就由164辆法制AMX一13轻型坦克和188辆英制“百夫长”中型坦克替换部队中的落后车辆,没来得及换装的装甲骑兵团仍装备M4“谢尔曼”坦克和少量M3A3“斯图尔特”轻型坦克。印度陆军只有一个装甲师—第1“黑象”装甲师(也称“印度之星”师).在它的编制下辖有第17“浦那”装甲骑兵团、第4“哈德森”骑兵团、第16”黑象”骑兵团、第7轻骑兵团,第2皇家枪骑兵团、第18骑兵团和第62骑兵团,其中第17“浦那”团和第4“哈德森”团全部换装“百夫长”坦克。另外,印度陆军第2独立装甲旅下辖的3个团中的第3骑兵团也装备有“百夫长”。可以说”百夫长“坦克已成为印度装甲部队的中坚。

1965年印度称巴基斯坦军队训练和武装克什米尔地区的穆斯林抵抗运动,对印度进行了渗透和攻击,因此印度正规军在边境地区采取了军事行动。1965年8月末印军夺取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哈吉皮尔走廊。9月1日双方的冲突达到顶点。包括第6装甲师在内的大批巴基斯坦精锐部队开进茶哈部一阿哈奴尔地区。巴军试图引诱对阵的印度第1装甲师进入印巴实际边境线与奇纳布河之间的狭长地带,这样印军只能面对一英里宽的河面背水一战了。印军并没有傻到走这步自掘坟墓的“臭棋”。印军决心突破战场的限制,通过侧翼连续性的突击来打垮巴军抵抗的意志,而打击的重点就是巴基斯坦东北腹地重镇—拉合尔和锡亚尔科特。

印度第1装甲师充当了对拉合尔的突击主力,它还得到第2独立装甲旅的3个骑兵团的支援。印军很快穿越了两国边界,9月6日到达BRB运河。巴军经过顽强的抵抗,遏制了印军的强大攻势,控制着运河桥梁并埋设了炸药,设了炸药,准备在一旦失守时将其炸毁。

此时由于印军停滞不前,巴军发觉包抄消灭印装甲部队的机会到了,遂派其第1装甲师南下穿过印军控制区,夺取卡苏尔,目标是包抄印军的左翼,试图最终将印第1装甲师围歼在BRB运河。但是巴基斯坦部队却不敢放开手干,因为原来的计划是越过运河和罗黑那拉河对印军发起嵌形攻势,为此需要穿越印控区。巴第1装甲师的先导部队于9月7日到达哈姆卡兰后立即对当面之敌开始了试探性攻击,但这次进攻却被印军击退。9月8日一支装备“巴顿”和M24“霞飞坦克的巴侦察部队在进攻马哈姆德浦拉时中了印军的埋伏、其中有几辆坦克还陷入了沼泽。这次试探性进攻反而暴露了巴军的企图、印度预感到巴将要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但当地地形易守难攻,巴军的意图很难达到。所以印军决定将计就计,来一个诱敌深入,然后再将巴军围歼。印军进行了微弱的抵抗后就主动撤退了以引诱巴军上钩。

哈姆卡兰北部地区是河流密布的平原,河流上建有不少堤坝,农田盛产甘蔗等农作物。虽然甘蔗地是坦克隐蔽的极好场所,但平原极易被决口的河水淹没,而这将阻断机械化部队的前进道路。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印军将4个装备“百夫长”和“谢尔曼”坦克的装甲连部署在交通要冲上。在预测巴军的进攻路线上印军形成一个口袋状的包围。另一个装甲连则用于掩护步兵,2个骑兵连被部署在北部罗黑那拉河的大桥附近,以探明巴军第12装甲骑兵团的真正企图.其他步兵归第4步兵师统辖,这就在阿色尔由塔村附近形成了第一道防线。第4步兵师装备良好,拥有车载106毫米无后坐力炮、肩扛式火箭筒等近距离反坦克武器,并且该师的侧翼和后方由一个重炮连和一个坦克连进行掩护。印军第2独立装甲旅的指挥官桑·拉吉旅长命令各坦克组将坦克隐蔽在浓密的甘蔗地里,必须等到巴军坦克距离足够近时才能开火,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进攻的突然性。直到5月9日,巴军的准备工作仍然不紧不慢,效率不高,因为他们正在等待参战的最后一支部队部署到位。印空军正好利用这一机会对集结在这一地区的巴军进行多轮打击。印军空中打击虽没有击毁多少巴坦克.但却击毁了一列用于运输补给的军列,从而导致巴军弹药补给奇缺,大部分坦克只能装30发弹药.而且油料

补给也大受限制,日后的进攻因此大1965年9月10日(星期五).巴军似乎一切准备妥当。那希尔·阿哈姆德·汉少将下令第5装甲旅向印军阵地挺进。印军早有准备,而且其战术得当,士兵训练有素。印军先用火炮和轻武器将支援坦克作战的巴军步兵同坦克分割开,使大块头的“巴顿”坦克毫无援助地暴露在印军反坦克小组的火力之下。高大威猛的“巴顿”坦克顿时成为印度无后坐力炮再好不过的靶子。巴坦克乘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印军慢慢地靠近“巴顿”,甚至爬上炮塔,而自己却毫无办法。印军从正前方和侧面进行袭击。没过多长时间,巴军坦克部队就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更多的伤亡,巴一个坦克团试图避开印军,从小镇的东面攻入、但他们很快发现,印军已将河流决口,此处地面泥沪不堪。“巴顿”坦克只能硬冲硬打通过小镇,但此时他们正面对印军以逸待劳的第二道防线。隐蔽好的印坦克和火炮无情地屠杀了这批巴军坦克。第二天、巴军第5装甲旅的进攻只好停顿下来。

为解第5装甲旅之困,巴第4装甲旅接到命令远途奔袭至马哈姆德浦拉以攻击印军右翼,但是印度早已察觉并放水淹没了该地区。巴军攻击部队陷入沼泽之中,并遭到炮兵和坦克火炮的猛烈轰击,损失惨重。巴军第4装甲旅驰援第5装甲旅时受到印设伏部队的顽强阻击而寸步难行。印侦察部队截获了巴军旅长和师

长之间的无线电通信:旅长:长官,我们受到了敌人的顽强抵抗,几乎是寸步难行!我们几乎被敌军的炮火覆盖了!

师长:进攻绝不能停下,否则我们就要前功尽弃!以伊斯兰教的名义,以巴基斯坦的名义,我命令你继续进攻!l

旅长:见鬼,我可不知道怎样才能获胜!我只能尽力而为了!敌人炮兵太猛,我们就像进入了地狱。

师长:不要辩解,立刻向你的目

旅长:我们前进受阻,印军就在我的面前。

师长:立刻过来见我!

旅长:天哪,我去哪里找您?

师长:一直往前走,然后右转。

旅长:你知道我在哪里?如果我向左拐,印军就会抓住我:如果我向右拐,就会被印度的炮兵覆盖。我现在去哪里?怎么去?

旅长永远也没找到师长,但却被印度特种部队的两辆架着无后坐力炮的吉普找到了。他们击毁了N·A·汗的坦克,车上所有乘员均被击毙。直到黄昏,在哈姆卡兰一阿色尔由塔战场10平方千米的地域内,丢弃着97辆巴军坦克,其中65辆是M47和M48“巴顿”。因此这个地区被称为“巴顿墓地”。除了装备的损失以外,巴第1装甲师失去了指挥官一名准将旅长,6个团长或死或被俘。而印度宣称其在1965年9月10的战斗仅损失12辆坦克。

尽管巴军在拉合尔前线的作战很不成功,但其第6装甲师的M47坦克在茶文达和锡亚尔科特的战斗中却证明了自己的威力。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巴第1装甲师的惨败使巴军元气大伤,在短时间内无法组织大规模的进攻,而印军也没有足够的力量向BRB运河进攻。双方在拉合尔陷入了僵持。很快,印将其注意力转向另一个进攻目标,即进攻巴城市锡亚尔科特的“尼泊尔”行动。这次攻击的主要目的是控制住瓦族拉巴德周围关铺的干线公路。印第1军团的主攻部队是第1装甲师,由第14步兵团和第6山地师进行支援。9月7日第14步兵团占领了周边地区,巴军在得到这一情报后判断出了印军企图,并匆忙派第6装甲师的2个团从茶哈部出发直奔锡亚尔科特地区以支援在此布防的巴第7步兵师。另外加上一个独立坦克歼击连,在这一地区的巴军部队共有135辆坦克,其中24辆M47和M48“巴顿”、15辆M36B1,其余均为长鼻子“谢尔曼”。“巴顿”坦克多数属于由尼萨指挥的新编第25装甲骑兵团。他们被派往茶文达地区。印军的计划是在巴第6装甲师和锡亚尔科特之间打开一个缺口,楔入一支印度部队。印军认为巴第6装甲师部署在茶文达周围,但实际上巴在那里仅部署了一个团。印第1装甲师兵分两路:一路为第43摩托化步兵旅,由一个坦克团支援攻击加特:而另一路是主攻力量第1装甲旅,由他们强攻费劳拉。此时巴空军也展开了攻击,但其对印军坦克群的打击效果并不明显,只对摩托化步兵给予了较大的杀伤。拉合尔周围地区的地形非常糟糕,路面灰尘太多,离老远就能着到印军行驶在茶瓦哈一费劳拉公路上扬起的沙尘。巴军一看便知这是冲着其第25装甲骑兵团来的。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印军突击的指导思想就是不与巴一线部队过多纠缠,而直取费劳拉,但由于作战意图过于明显,早被巴军识破。巴在其前进的路上部署了大批部队,使印军在损失了15辆坦克后不得不调头到贾德哥。此时印巴双方有两天时间进行修正并调整部署,此间偶尔还有一些步兵扰袭和零星的炮9月11日印军第二次规模更大的进攻开始了。由印第17浦那装甲骑兵团发起攻击,指挥官是特拉浦尔少校。在无后坐力炮和坦克的掩护下印“百夫长”坦克冲向巴阵地,但此时位于预设阵地上的“巴顿”坦克却发挥出色,利用其精良的火控系统和90毫米火炮击毁了多辆印军坦克。特拉浦尔的指挥坦克也被击中,所幸没有受伤。他换乘另一辆坦克继续指挥。巴第25骑兵团和印“浦那”装甲骑兵团的作战持续了12个小时。由于风沙太大,双方阵地复杂,使任何一方都不能轻易击中对方的目标。战后,印军煞有介事地宣称共击毁了对方67辆坦克,而当时在这一地区的双方坦克加在一起也不到这个数。由于印军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不得不撤退到茶文达进行修整,以便再战。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9月13日,印度“浦那”装甲骑兵团和“哈德森”装甲骑兵团对杰色兰展开了一次步坦联合进攻。这次战斗持续了两天。9月16日战斗达到高潮。“浦那”装甲骑兵团支援摩托化步兵营攻击了小镇布托道格拉迪。印军的进攻被巴军拉达·汗的部队击溃。在拥有“眼镜蛇”导弹的反坦克小组的支援下,巴第25骑兵团给予印军以重击。第17“浦那”骑兵团的少校指挥官A·B·特拉浦尔换乘的第二辆指挥坦克也被击中。这一次他没有那么幸运了,他和坦克上的士兵全部阵亡。印军的进攻就此停滞下来。战斗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此后印军的进攻仅限于步兵冲锋和炮战,直到9月23日宣布停火。停火后访问过巴第25骑兵团“巴顿”坦克连的两名英国记者说他们在茶文达附近5.4千米长的地区内发现25辆燃烧的“百夫长”坦克,而此时印军早已把那些能运走的被毁车辆全都运走了。这些坦克中有11辆相距都不超过800米,这也说明当时参战坦克的密度和坦克战的激烈程度。巴方在锡亚尔科特地区共损失了44辆坦克,而印军则损失了120辆。英国记者认为没有理由怀疑这一战果。

战后,印度宣布共损失了128辆坦克,这也许包括在拉合尔损失的十几辆坦克,在查哈姆地区损失的坦克也差不多,还包括丢弃在锡亚尔科特的坦克。巴方则宣称损失了165辆坦克,其中超过半数都是在阿色尔由塔的溃败中损失的。这些数字或许比实际损失的要小,因为后来双方都回收了不少被击伤的坦克,修复后又重新加入战斗。双方还都宣称在地面击毁了对方400多辆坦克,空中打击又击毁了100多辆。这显然是不可信的。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巴顿”坦克在1965年印巴战争中的表现使推崇它的评论家们大跌眼镜。最重要的是在阿色尔由塔的惨败使人们对这种坦克感到失望,原因之一是人们对它的期望过高。在战前巴军士兵都把它奉为神灵,而印军更是谈之色变。然而,任何一种坦克都需要在正确的战术思想指导下使用,否则无论它拥有什么技术优势也难以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生存。就像巴军那样命令部队硬往对方在阿色尔由塔的圈套里钻,其失败是必然的。战后很多人将“巴顿”的失败归结为其性能不如“百夫长”。其实这些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大多数“巴顿”是被对方的重炮、反坦克炮、无后坐力炮击毁的.并且有1/3损失的“巴顿”又是因为缺乏燃料和弹药而被抛弃的。在锡亚尔科特地区、第25骑兵团和第6装甲师的其他团也使用“巴顿”坦克但是由于战术使用得当,使“巴顿”发挥出色,给“浦那”装甲骑兵团和“哈德森”骑兵团以重创。

巴顿对阵百夫长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的坦克大对决

印度陆军经常炫耀即使“百夫长”坦克被命中多次仍能继续战斗。其实,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在锡亚尔科特地区作战的“百夫长”面对的是“谢尔曼”坦克。而“谢尔曼”装备的主炮仍然是1944年产的76毫米炮。其对付当时的德国坦克还算勉强,用它来对付“百夫长”就可想而知了。客观来看,无论是在阿色尔由塔的巴基斯坦第1装甲师,还是在茶文达的印度第1装甲师,在进攻中都不能熟练适当地展开战斗队形。相反,事实证明双方都非常善于在防御中使用小规模装甲部队。比如在阿色尔由塔的印度第2装甲旅和在茶文达的巴军第25骑兵团,他们分别击退了装备精良的对方军队。这也表明,虽然他们拥有相对先进的装备,但军事思想落后,战术运用上也还欠缺火候。这也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军队战斗力不强的症结所在。

本文作者:前线集结地(今日头条)

原文链接:http://www.toutiao.com/a6697387739479802375/

声明:本次转载非商业用途,每篇文章都注明有明确的作者和来源;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如有需要请联系页底邮箱

Tags:坦克   强关联—坦克连   巴基斯坦   印度   陆军   巴顿   无后坐力炮   Jeep指挥官   约瑟夫·霞飞   火箭筒   精锐部队   喜马拉雅山   穆斯林   交通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