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岭南画坛刘文亨学评书那些事(2)

网络整理 2017-08-06 本地信息
(原标题:岭南画坛那些事(2))

廖冰兄鼠贿
廖冰兄也是武松
关山月红梅
赖少其剑叶洒金花
黄新波都市的人
杨之光矿山新兵

廖冰兄(1915-2006)

出书取名《廖冰兄“三劣”同乐集》

改革开放后,廖冰兄的诗、书、画价格扶摇直上,但他想到他画画的初衷,又想到要为儿童和教育多筹款,所以他的画、诗、书也收一定费用,但他不准把价格定得高。他说“我这是替天行道,骗富济贫”、“哪怕是黑钱,到我这里洗过之后捐给穷人、捐给社会,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他要出一本集子,在考虑书名时他曾经说:“世有自称为或被称为诗、书、画三绝者。而我的画,俗而不雅;我的诗,只能算顺口溜;我的字,无根基法度,可谓三劣。若要打分,每样最多得三十多分,可是三者加起来就是九十多分了,能不自我感觉良好耶?”最终他为这本集子定名为《廖冰兄“三劣”同乐集》。

黎雄才(1910—2001)

一边抢险一边创作《武汉防汛图卷》

1954年夏季,百年不遇的长江洪灾威胁到数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当时武汉中南美专师生无一例外投入到惊心动魄的防汛抢险工程之中。正值壮年的黎雄才奔忙于泥泞坎坷的沿江堤岸,一边参加抢险,一边奔走写生,晚间回驻地还对画稿加工整理,常常忙至深夜。防洪抢险之后,黎雄才经一年多苦心经营,在大量写生稿的基础上创作出《武汉防汛图》长卷。

关山月(1912—2000)

张大千买“最贵”的关山月作品

1945年,关山月到成都举办画展,还未结束,却被逼收展场租金,气愤难当。正巧画展的第一天,张大千第一个到展场看画,当面就问关山月,哪张画定价最高,他要买下。并立刻吩咐同来的人交了现款,买下了一张峨眉山写生画。价钱已足够关山月数月的开支。

张大千的红纸订条就挂在了画作之上。很快,许多不懂画的买主也纷纷进场,抢购关山月的作品。

1983年新春,美国休斯敦贝勒医学院林文杰教授来广州,后前往台湾看望张大千。关山月托他转交了自己的梅花贺年卡给张大千,上面还写了祝艺术常青几个字。

不过,不到百日,张大千就与世长辞,关山月写诗哀悼:“夙结敦煌缘,新图两地牵。寿芝天妒美,隔岸哭张爰。”

赖少其(1915-2000)

在美术界保护林风眠

1957年“反右”时,林风眠所在的美术家协会及上海中国画院在排列右派名单时,林风眠也在其列。他的罪名就是刊登在《文汇报》上的那篇《美术界的两个问题》。

林风眠遇到了美协的领导赖少其。当他拿到林风眠的“右派言论”的同时,又看了《美术》杂志上刊登的林风眠的另一篇文章《要认真地做研究工作》,他把这两篇文章同时向宣传部报告,并亲自去找石西民,说林风眠的后一篇文章是对前一篇文章的更正,早有察觉右的表现,不拟再划成右派。对知识分子,石西民是能保护的都加以保护,他也顺水推舟地同意赖少其的意见,把林风眠的名字从右派的名单中划去。友善、宽容的石西民和赖少其,是以慈悲为怀而著称的。赖少其在美术界不只是保护了林风眠,还保护了其他画家。反右刚刚结束,赖少其就被冠以右倾而免去了美协的职务,不久又被调离上海到外地去工作了。

林风眠由此免除了一大劫难。

古元(1919-1996)

徐悲鸿誉其为“中国艺术中卓绝之天才”

在上世纪40年代,曾经被徐悲鸿先生高度赞赏的《运草》是古元在1940年创作的一幅小品。我估计这幅作品是根据野外写生的草稿刻成的,和古元早期的其它作品比较起来,形象的构成显得特别的真实。徐先生的赞赏,我以为是从作者精湛的写实技巧出发的。的确,这幅作品非常引人注目:拉车的两匹马、车轮、堆在大车上的草垛,草垛上露出半截身子的赶车人,以及马蹄下轻轻扬起的尘土,都描写得非常细致,非常的和谐,可以说达到了完美无缺的程度。

艺术大师徐悲鸿说过:古元是“中国艺术中一卓绝之天才”。“惟对于还没有二十年历史的中国新兴版画界已诞生一巨星,不禁深自庆贺。”(蔡若虹著名画家)

黄新波(1916-1980)

鲁迅资助出版《无名木刻集》

1933年冬,黄新波在上海内山书店有缘结识了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之后,他得到鲁迅教诲扶掖,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次年,黄新波计划和同学刘岘合作出版《无名木刻集》。鲁迅不仅热心资助经费,还即刻搦管写了一篇序言予以鼓励:“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这是鲁迅唯一一篇为木刻青年画集撰写的序言。同年8月,由鲁迅编选出版的第一本中国新兴木刻选集《木刻纪程》中收入了8位木刻青年的作品,黄新波名列其中。

1936年,鲁迅又掏出20元支持黄新波等木刻青年筹备的全国第二回木刻流动展览会,这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金额。也正是这次展览上,黄新波、白危、曹白、林夫等木刻青年们最后一次和鲁迅先生促膝长谈。这一天,是鲁迅逝世前的第11天。

鲁迅先生病逝后,新波为老师守了三天三夜灵堂,之后他怀着沉痛的心情,创作了木刻《鲁迅先生遗容》。画面中,已然离世的鲁迅先生面容清癯,眉宇间透出坚毅,新波借此表达对鲁迅先生精神不灭的信念。后他思忖一宿,又创作《鲁迅先生葬仪》,每一笔都浸透他悲痛的情感。

杨之光(1930-2016)

徐悲鸿教我当学生要从零开始

2009年,12月12日上午,中国美术馆,“与时代同行”杨之光从艺从教60周年回顾展开幕,回顾展上的巨幅肖像《恩师徐悲鸿》是杨之光为纪念徐悲鸿诞辰110周年创作的,也被他视为自己近10年里的少数代表作之一。在画作的题图里,杨之光回忆了55年前的一桩往事。

“1950年夏我初访悲鸿老师,提出想报考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的愿望。老师先审阅了我的作品,并表扬我年纪这么轻就出了画集,接着他的表情开始严肃起来,问我愿不愿听他的话,我说一定听。他说我劝你不要考研究生班而是考一年级,从头学起从零开始。”

当时杨之光已经取得了苏州美专国画科的毕业证书,但徐悲鸿先生建议他从三角、圆球、石膏素描学起,打好基础。杨之光说这八个字的忠告影响了他的一生。他听了也做了,并在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把这个忠告又传给了他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

收藏周刊记者陈福香梁志钦实习生熊小勤王淑婷邬富强

(原标题:岭南画坛那些事(2))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