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新匠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反假面骑士00018叛者(图)

网络整理 2017-08-05 本地信息
(原标题:新匠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反叛者(图))

在流水线和大批量工厂生产的时代,在追求“物美价廉”的大潮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逆流而行”。

他们沉浸在自己喜爱的行业,坚守每一道笨拙而质朴的工序,用新的工艺和现代的范式服务于新的人。他们对一个个熟悉的物件进行重新想象和定义,让它们与当代有关——他们,被称为“新匠人”。

“新匠人”来自传统,尊重前辈,同时他们也必须是反叛者。他们洞悉所在行业的流行趋势及技术变革,同时恪守本国的文化基因。他们是“旧”传统与“新”文化之间的纽带,他们保留了传统工艺的精髓,也在工艺中加入新时代的元素。

他们有过痛苦也有过挣扎,经历过迷茫也走过岔路,但他们始终坚持,这是属于他们的时代。

如今,他们的故事会集在《这个国家的新匠人》一书中。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这些具有“新审美、新技术、新连接”的“新匠人”的故事。

团扇之美穿越千年

我叫李晶。

我是从戏曲开始,慢慢接触到团扇的。我是“85后”,像我这一辈的,或更小一点的年轻人,其实很多人对于传统文化了解并不多。我也是从高中才开始接触到这些。

有一天看电视,偶然地听到一段唱腔特别美妙。后来我才知道,那是京剧《锁麟囊·春秋亭》里的几句:“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我一下就被迷住了,如痴如醉。

从那时候开始,我有意识地去找一些戏曲来听,越来越喜欢,就好像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园林里,曲径通幽,移步换景,渐入百花深处。

我到杭州上大学,专业是工商管理,但我特别喜欢戏曲。大学里开设了京剧培训班,我就特别积极地报了名。就这样,我有幸跟随浙江京剧团的叶盛华老师学戏,唱旦角,算是能慢慢地领悟到戏曲之美,还有它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此外,跟戏曲相关的道具,比如戏服、扇子、点翠等等,保留了很多传统工艺,也让我觉得特别美。

读研究生,我选择了设计专业,有更多机会学习戏曲。跟戏曲相关的东西,我都特别留意。戏曲是我通向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大门,它其实跟很多艺术是相通的,如果不了解,就很难深入领略到它的美。就这样,我开始涉猎得广一些、深一些。

说到团扇,其实也是非常中国的东西。在十年前,搞收藏的人玩团扇的还不多。似乎觉得它只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具。其实它也是文化的载体,古人就喜欢在扇面上题诗作画

“读研”的时候,很意外的,我得到一把有些年头的老团扇。很可惜的是,那把工艺很上乘的清代团扇,扇面缺损了。我就去找人,决定用缂丝的扇面来修复。找来找去,很难,会缂丝工艺的人很少。

搞收藏,一旦入迷就很难自拔。我省吃俭用,钱大多都花在收藏老物件上了。可是面对一些品相不是太好的东西,比如一把破损的扇子,我特别想把它修复起来。修不好,心里怎么都不是滋味。

那就自己想办法喽。我动了心思,自己去学修复老扇子。

扇子里头的学问真不少,比如那把破损的团扇,我就想用缂丝扇面来修复。缂丝,现在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找遍全国,也没有几个老师傅会做。辉煌的时候,它是皇家贵族用的东西。

缂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一般锦的织法皆为“通经通纬”法,而缂丝的织法,是“通经断纬”。这种工艺形成的花纹边界,看起来好像是雕琢缕刻的效果,双面有立体感,特别精美。

这种织法很复杂,也耗工时,每换一种颜色就必须另用一支小梭,织成一幅作品,需要变换数以万计的梭子。所以,古代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也确实只有富贵人家才用得起。我一心想要用缂丝工艺修复这把老团扇,找到了老艺人,深入了解过后,更多的想法也慢慢在我心里形成了。

我学做团扇,家里人开始并不支持。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家里人还是希望我去考个公务员什么的,至少工作稳定一些,但是我比较坚持自己的想法

2013年夏天我才毕业,2月份我就在苏州租好了一间房子,还在学校的时候,我靠收藏和修复一些扇子,就已经能维持自己的生活了。

我经常跑到上海、嘉兴、杭州的古玩市场淘东西。以前老的团扇也不贵,几百元或一两千元,偶尔也能遇上材质好的,比如老紫檀的扇柄。有些老扇子,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师傅修,我就自己琢磨。把老扇子拆开,琢磨它的结构、榫头,看扇面的绷法。

一开始,我连该用糨糊还是胶水都不知道。那就不断尝试,慢慢改进,尝试多了,也就熟练了。看着一把残坏的老扇子,在我手里起死回生,那种满足感是无比可拟的。

我是学设计的,慢慢就不满足于仅仅是修复,我还想自己设计、制作一些团扇。为了寻找手艺精湛的老手艺人,比如说缂丝匠人,我跑到苏州非常偏僻的乡下,先坐公交,再转小巴,再是步行,这样找到老师傅。慢慢的,我跟好几位老师傅建立了联系。

我有设计专业的功底,加上多年来对老物件的沉浸与敏感,以及天天的熏陶,使我对团扇的美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试着把现代的审美,加入到传统艺术当中,使传统的工艺更贴合当下人的审美要求。

我希望一把团扇的美,是直观地呈现出来,它用它的美从视觉上直接打动你。我不希望把它变成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艺术品

扇子讲究的是整体的美。团扇有自己的美,刺绣也有自己的美,它们都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我在设计的时候,不仅会考虑一种工艺,还会尝试更多种别的工艺。比如,扇面不单只有缂丝,我还经常尝试绢、绫、罗等材料,再把古代的书画、刺绣植入进去。比如,陈洪绶的《水仙图》、李安忠的《晴春蝶戏图》、马兴祖的《疏荷沙鸟图》,我都放进扇面。

至于扇框的材质,也多种多样,竹木牙角都可以尝试,有时还根据不同的选题,搭配不同形状的扇面,比如长圆、葵花、梅花、六角、匾圆。古玩藏品也能成为团扇的设计元素,用点翠做扇档,把玉佩作为扇坠……把老旧的东西,放入新的团扇,顿时令人耳目一新。

除此之外,好的工艺美学的搭配,会让一把团扇产生令人惊叹的美感。这种整体的美,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的呼应、衬托、彰显。

团扇,应该走近普通人,让更多人可以领略和感受它的美。为了让团扇进入普通人的生活,我制出的团扇价位不会太高,从一两千元到三五千元,都有。即便搭配上古老的物件,贵的不过几万元一把。

我的微博上会有粉丝留言,说我的东西太美了。这让我觉得很高兴,做出东西来能打动人,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吗?

其实我的制作理念一直在发生变化,从追求工艺的极致,慢慢回归到物品本身,让它能够受到大家喜爱,让更多的人,可以买得起、用得起它。这是我的理想,美好的东西,不只是作为收藏品,更要成为大家的生活用品。只有这样,它的美,才可以更好地传达。

从设计到交出成品,一款扇子最快也要大半年。我每天都面对团扇,每天都在设计和制作。几年下来,累计的品种有三百多种,以至于每周都会有新品推出。

我自己,至今乐此不疲。面对一款喜欢的扇子从自己手中诞生,那是最开心的事。节选自《这个国家的新匠人》

(原标题:新匠人:既是传承者也是反叛者(图))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