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苏庙村民自发f1意大利车队洗牌编写“草根”村志

网络整理 2017-08-04 本地信息
(原标题:苏庙村民自发编写“草根”村志)

近日,钱桥中学的同学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经由当地苏庙社区7位古稀老人历时两年多编纂的《苏庙社区志》正式送到了大家的手中。无锡市谱牒文化研究会专家表示,这部小小的村志守住的是这个江南乡村世代村民的“乡愁”,也为本地乡土文化发展研究留下了珍贵翔实的资料。据悉,整部村志接近40万字,六易其稿,光草稿就堆放了一米多高。

据了解,苏庙社区因社区内的苏巷有一座古庙而得名。据专家考证,苏庙即“忠安庙”,是无锡地区最早纪念春申君黄歇的祠庙。整个社区占地2.59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7万。今年72岁的黄浩良表示,自从2011年苏庙村与鸭船浜村合并后他和社区中许多老年人就萌发了编写新村志的想法,“村志是全村人的家谱,一定要把那些先贤创业的奋斗故事告诉后人。”社区大大杜仲伟对社区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苏庙社区的文化建设更是丰富多彩。他说,村志编写主要由社区里7位乡贤负责,其中许多都是党龄超过30年的老党员。为了让村志更加客观严谨,成为能够流传后世的珍贵文献,他们不顾骄阳雨雪,进行了大量走访求证,光照片就拍摄了1300多张。记者翻开村志目录发现,这份“草根”村志原汁原味地记录了社区的历史进程、重大事件、人物故事,甚至将清朝先贤支浩明为民请命开通显应坝等大量珍贵史料都收录其中,可以说是一部生动的乡土文化教科书。

一部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村志凝结着老人们的殷殷心血,但更令人感动的是他们精益求精的精神。编纂过程中尤其令大家印象深刻的便是佐证1955年6月三位中央领导人视察苏庙之事。原来,在当地老人们的印象中,当年6月6日至9日,黄炎培、宋庆龄、史良三人到访苏庙视察农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并赠送村民拖拉机、收音机、马匹等物资。当时的《工人生活报》报道了此事,但并未写明三人姓名。本着实事求是的修史原则,几位老人也争论过是否应将领导人到访视察的重大事件收入村志。他们一边找寻当时负责接待工作的生产队长陶二度确证,一边搜寻当天的《工人生活报》。在跑了二十多趟图书馆和档案室后,支国祥老人在市图书馆惊喜地找到了那份报纸,最终将此事盖棺定论,明确记载进村志中。

一本村志的诞生,需要具备文化、人才和资金三大要素,资金短缺也曾是村志编写过程中时常遇到的问题。可喜的是,当地政府对村志的编写十分支持,“整部村志编纂出版花费约10万元,全部由政府承担。”值得一提的是,村志发布后,已经有村民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杜仲伟大大表示在村志再版时将综合村民意见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完善村志内容,为后人了解家乡历史提供更加翔实的资料。

本报记者丁波

(原标题:苏庙村民自发编写“草根”村志)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