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清宫御膳洛浦公园水怪中真有“满汉全席”吗?

网络整理 2017-07-20 本地信息
(原标题:清宫御膳中真有“满汉全席”吗?)

电影《满汉全席》剧照点击查看原图“满汉全席”被许多人认为是荟萃了我国各路菜系的精华,代表了中国烹饪的最高水平。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宴席,“满汉全席”以国仪讲究、菜肴精美,技艺精湛而驰誉中外。传说它最初在清代宫廷产生,当时是作为权力象征出现的,要体现出皇家气派,而后在追求皇家饮食文化的体验和夸富心理的驱使下流行于民间。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满汉全席”这个名词第一次的出现,居然是在晚清时期的《海上花列传》里。这是一本松江(今属上海市)人韩邦庆用苏州方言写的上海滩风月场上的小说,最早发表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在该书第十八回中,出现了“中饭吃大菜,夜饭满汉全席”。“大菜”在当时的吴语里指的是西餐,这在当时已是时髦的餐点,那夜饭也要用丰盛的“满汉全席”与之匹配,这里可能强调的只是丰盛而已,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食谱。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可以明白,对于一个拥有充分享受各类食品的富贵之人来说,不可能一日三餐掉在油腻、丰盛、华丽的食物之中。外人极言皇家御膳的豪华,实在是跟“皇帝的金扁担”的故事一样,是信息不透明的想象。  到了清王朝覆灭后,特别是到了1924年,清帝被逐出紫禁城,内务府膳房的厨役被遣散出宫,他们为谋生,一些自然流向了酒楼饭庄,重操旧业。在一部分人对皇家宫廷文化的向往和好奇心,以及夸富心理的共同作用下,从未在清宫出现的“满汉全席”便横空出世了。譬如流行于民国初年京津地区的大满汉全席菜点108品,通常要用两天四餐吃完。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改革开放以前,大陆既无经营,也几乎没有文字述及“满汉全席”。  不过,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香港地区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一些国外游客出于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仰慕,开始出现意欲体验具有中国皇家饮食文化风范的满汉全席的要求,从而再度掀起再造“满汉全席”的高潮。  1965年香港金龙酒家应日本旅游团的要求,率先尝试以传统方式举办了“满汉全席”,当时共有72道菜肴,此后满汉全席再度流行起来,并始终被作为“清朝宫廷饮食”宣传;在各大酒楼标榜“正宗”、张大声誉的竞争中,膳品越来越多,选料越来越精奇,席面越来越奢华……而消费者也只是将满汉全席作为一种宫廷饮食文化和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只为追求一种体验或满足夸富的心理,至于正宗的满汉全席到底是什么,并不重要。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张国荣、袁咏仪主演的电影《满汉全席》(又称《金玉满堂》)再一次向观众呈现了一场“满汉全席”的视觉盛宴。  因此,尽管当代的满汉全席实际上与史实上的清宫御膳相差甚远,却也不妨碍在普罗大众心中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至尊象征。  据公号“历史研习社”

(原标题:清宫御膳中真有“满汉全席”吗?)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