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高考往事大明星小跟班子了|刘海峰: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一定会盛行

网络整理 2017-07-05 本地信息
(原标题:高考往事|刘海峰: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一定会盛行)

人物|“高考的理性维护者”

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制度与科举学、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

1977年高考恢复,刘海峰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研究考试制度多年。他曾在高考存废之争中“舌战群儒”,被视为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

有人说他是“高考捍卫者”,他则认为“捍卫”一词显得有点火药味,更确切的说法是:“高考的理性维护者。”

观点速览

“对高考,我有种使命感”

“总有记者采访我,让我谈谈高考工厂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依我看,这些学校也有可取的地方,不完全是应试。我看一个个学生读出来不能说都是应试机器,也都好好的嘛。谁是毛坦厂中学毕业的?是你对不对?”5月31日上午,在刘海峰主讲的《科举学导论》“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专题的课堂上,听到刘海峰问话的女生点点头,羞涩一笑。

事实上,无论是对“高考工厂”还是高考招生,凡是涉及到高考的问题,刘海峰总是抱有一种“理解之同情”的态度。中国的高考制度自1952年确立,因动乱中断11年后,于1977年恢复。当年的录取率之低在中国教育史上空前绝后,刘海峰属于被录取的那一小搓人,真真“天之骄子”。

有人问他,你这么维护高考,是不是因为你对高考有个人感情因素在起作用?刘海峰笑道:“我的格局就这么小?”在他看来,自己对高考的维护是基于对历史文化、对中国国情、甚至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理解。“对高考,我有种使命感。”他说。

高考往事

参加过两次高考的”77级“

刘海峰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现龙岩市新罗区),中小学皆在“文革”中度过。尽管如此,他一早便显现读书天分:在班里外号“秀才”,多数情况下学习成绩全优,即便念着《赤脚医生手册》学扎针,也拿到全班第一。

动荡年代,安静读书始终是奢侈的事。1976年高中毕业后,身为家中长子的刘海峰,义不容辞上山下乡,到龙岩县江山公社铜砵大队耕山队务农。好在母亲是中学老师,刘海峰有机会去学校图书馆借些“文革”前出版的书。“我每一两个月回家一趟,总会换上好几本文学类为主的书籍,周而复始。”他说。

工余时间,大家都是打牌、聊天度过。闷头读书的刘海峰显得格格不入,常常听到“书呆子”、“不合群”、“读书有什么用?”的闲言。只有他知道,自己的志向并不在田间。

他在下乡时曾看到一幅名为《大学河岸街》的苏联油画,至今印象深刻:几个大学生或坐或站在午后阳光里,男生英俊潇洒,女生美丽飘逸,衣着都十分洋气优雅,有人埋头读书,有人手持花束,朝气蓬勃的样子。“你想想,那时候我们大家的穿着都土得要命啊。看到这种大学生活,会不会觉得很特别,很令人向往?”

读俄罗斯作家阿克萨柯夫的《学生时代》,刘海峰做摘抄:“一个从未受过中学和大学教育的人是一个有缺憾的人,他的生活是不完全的,他缺乏了一种他必须在青年时感觉到的、否则就永远感觉不到的经验。”

“从形式上说,我是受过中学教育了,可我的大学在哪里?上大学会不会永远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割稻或插秧时,刘海峰偶尔会望着青山与蓝天的交接处出神,想着周遭的一切,不知何时才能发挥读书的长处,更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上大学。

让刘海峰没想到的是,就在摘抄《学生时代》一个多月后,1977年10月21日,国务院批准恢复高考的消息,通过报纸和电台正式向社会发布。长久就着如豆灯光在牛棚二楼读书的刘海峰,仿佛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

刘海峰1977年参加高考时用在准考证和考入厦门大学后用在学生证上的照片。图由本人提供

10月21日国务院消息公布,11月5日福建省招生委员会公布招生简章,12月16、17日考试。刘海峰回忆,分秒必争的日子里,谁都觉得自己有可能考上,谁都觉得自己不见得能考上。

“77年福建省的语文高考有些题目现在看来简直简单得可笑。比如有这样的填空题,“杜甫是()朝的著名诗人,辛弃疾是()朝的著名词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写出了一部有名的著作()。”刘海峰在课上说起,引来学生的阵阵笑声,“放到现在连初中生都会做,可是那时候的考生能做出来的人不多”。

“成败在此一举,77.12.17.”考完当天,刘海峰留下这样的文字记录。

1978年,刘海峰大一时与同班小组同学春游后合影(右三为刘海峰)。图由本人提供

录取通知书是寄到母亲所在中学的。通知书刚到家,母亲已托人把消息带给正在公用水龙头干家务的刘海峰。“我当时在一楼洗菜。”历经岁月的沉淀,回忆起高考种种的刘海峰,显得淡然。

他似乎更愿意分享另一件往事。“我是参加过两次高考的77级大学生。一次是12月正式的高考,一次是1977年11月举行的艺术类高考。”刘海峰报考的是只招两人的福建师范大学美术专业,文化成绩第一,美术专业成绩进入前四名。“但在四选二时,我最终却没被录取。”

1981年,大四时的刘海峰。图由本人提供

多年后的课堂和会议间,讲到在人情社会里坚持统一高考的必要性时,刘海峰常常拿出这个例子。

思想争鸣

高考存废中“舌战群儒”

作为一种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高考对上涉及高校人才选拔,对下影响基础教育导向,关乎千家万户和每个孩子的前途。高考成为一个关注度极高且没有门槛的议题,家长、学生乃至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谈出自己的道理。各人的观点和道理,又可能是互相对立的。

众声喧哗中,刘海峰始终是旗帜鲜明的高考维护者。

5月26日,“恢复高考40周年暨高考改革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举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出席嘉宾可谓星光熠熠。

刘海峰不禁想起十年前,恢复高考30周年之前的十多年,自己也曾参与各类纪念会议。那时的光景却与现在截然不同:有建议废除高考的激进派,也有倡导逐步改革的稳健派,两派论争激烈,一度搞到“高考命都快没了”。

2007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宁波大学外语学院院长范谊提交了《关于废止除高考,创新高校招生制度的建议》的议案,痛陈“高考招生制度已经失败”,希望在2010年取消高考。高考存废之争,被推向了一个高潮。

在刘海峰看来,在当时的环境中,批评高考制度、指责高考弊端似乎已成为舆论主流,变成了一种流行话语,“若是对高考不加批判,好像便显得没有改革精神”。

但他坚持认为高考不能废。“高考是有很多弊端,也对中学教育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加科学而可操作的办法来替代它。”不管是公开发表文章还是接受采访,刘海峰都大声疾呼,综合考量之下,高考已经是最公平的选拔方式。

他的理由之一是,在当代中国,凡是竞争激烈的地方,几乎都是人情与关系最想介入的地方。大学招生是教育界竞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领域,如果没有刚性的高考分数把关,很容易出现金钱、权力和关系的介入。

“那些年,真是舌战群儒啊。”他笑。

除了文笔交锋,当面论战也不在少数。2003年,刘海峰在苏州参加一个高中新课改方面的会议。他的发言刚刚结束,观众席间站起一个人,是来自北京某重点大学的学者。这位学者高声提出了十个问题,句句采用质疑语气,显得不留情面。

其中一个问题是,高考是学苏联那一套,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如此落后于时代,为什么还要坚持?“恰恰相反,苏联从来没有实行过高考。高考是中国自创的。”凭借对历史的通透研究,刘海峰不慌不忙地逐个驳斥回去,说得对方哑口无言。

在刘海峰看来,激进派们往往只看到高考的弊端,却没有看到高考的必要性。不高考,怎么招生?不通过高考来招生,就不会出现问题?高考不是万恶之源,只是社会各种矛盾的集合点。要解决矛盾,应该通过改革,不能一废了之。“否则,就算把高考送进了坟墓,也迟早要再把它请回来。”

有人称刘海峰为“高考捍卫者”,他觉得“捍卫”一词带有一点火药味,更愿意称自己为“高考的理性维护者”。他极有自信:“没研究过高考的人往往是高考改革的激进派,研究过高考的往往是高考改革的稳健派。”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高考“总体上符合国情”。伴随着这份文件的出台,高考的必要性已无争议,学界讨论转向高考改革具体该怎样进行。

“看到这个提法,我很高兴,多年来我一直主张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根本不需要再论战,他们(激进派)就偃旗息鼓了。”刘海峰赢了。

现实关怀

为”沉默的大多数“发声

2012年,刘海峰在作有关高考改革的报告。图由本人提供

从1977年受益于高考恢复,到长期研究和维护高考制度,甚至直接参与国家高考改革方案的制定,刘海峰大概是全中国与高考关系最密切的学者。

有人问他,你这么维护高考,是不是因为你1977年参加美术高考没被录取的经历对自己的观点有影响?刘海峰的答案总是否定的。“个人经历乃其次。”在给学生演示的PPT上,他一口气列了维护高考的六大原因:对中国教育的深切了解、对中国社会的深切了解、对中国国情的深切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深切了解、对人性弱点的深切了解。

如果都凭借人情关系就能上好大学,谁还读书?如果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一定会盛行。这是刘海峰的看法。“高考虽然有很多不好,但它起码能防止更坏的情况发生。弄虚作假进入高校,对学生的伤害会更大,更不利于素质教育。”

他也总是谈到“使命感”:“农村中学生占全体学生的比例很大。他们很少媒体资源可以利用,在高考改革的议论中往往成为沉默的大多数,需要有学者为他们发声。”

在刘海峰看来,不够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已经造成城乡、阶层之间的巨大落差。如果再改掉高考,让这一难得的公平竞争途径都消失,平民子弟还有多少向上流动的机会?

确实有县级中学的校长给他写信,称赞他的论文写出了落后地区学生和老师的心声。“您的研究很有价值,对中国教育的走向和人才选拔甚至国势的兴衰都具有战略意义。倘经您与同仁奋力鼓呼,能挽救高考的命,实中国百姓之福气也。”刘海峰向学生展示信件的照片,信中这样写道。

据统计,中国已进行过大大小小30多次的高考改革。2017年,上海和浙江这两个高考改革试点,将迎来首批“新高考”下的考生。

作为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刘海峰亲历了改革进程,在调研中走过了中国的大多数省份。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新一轮高考改革的调研中,广东某985大学管招生的副校长直言,“现在的高考制度已经很完善、很公平了,不用再改”。

“高考改革不可能得到一致掌声,更没有十全十美的政策。”刘海峰认识得很清楚,高考本身涉及到一系列两难问题,很多问题背后是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容易解决。

他说,如果高度重视甚至过度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没有改变,如果重人情与关系的社会风气没有改变,如果诚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统一的考试成绩还应作为高校招生录取时的主要依据。

下课后,班上一名台湾学生来到刘海峰身边,说起2002年台湾“高考”,即联考废除后的情形。

当时,台湾为了改变高考一锤定音的局面,废止了联考,学习美国实行“多元入学”方案,在考试之外,增加甄选推荐等形式。一段时间后,新的问题出现,大学生平均水平下降,上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加集中于都市中家庭背景好的学生,大学遴选的公平性受到质疑。民众批评“多元入学”成了“多钱入学”。

“当年要求废除联考的人,大多是留洋尤其是留美回来的精英人士,根本不了解普通民众的需求。看到改革后的情况,他们又纷纷把责任推给别人。台湾大学都快变成富家子弟的学校了”,学生语气激动,“台湾就是缺少一个像刘老师您这样的学者,可以跟那些主张废止联考的留美派学者论战并占上风,结果对平民子弟有利的联考被彻底废掉。想到这我就觉得很难过。”

“是,任何改革都要符合国情。”刘海峰答。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发自北京

南都高考往事1977目录

高考40年:那些受益者、追随者与叛逆者

陈平原:“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获益者”

“中国反倾销第一人”陶景洲的高考与“后高考”时代

对话陈圣来:1977,改变命运的愿望瞬间爆发

(原标题:高考往事|刘海峰:没有高考,“读书无用论”一定会盛行)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