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穆桂英假面骑士00018”与炒疙瘩

网络整理 2017-06-25 本地信息
(原标题:“穆桂英”与炒疙瘩)

穆桂英是《杨家将》里的人物,生在山东穆柯寨,智勇双全,尤善骑射,因自招杨宗保为婿,归于宋营。在抗击辽国侵扰时,她跃马披甲,大破天门阵。后来杨宗保死于抗击西夏的战争中,佘太君百岁挂帅,率领杨家十二寡妇征西,穆桂英年已五十,仍任先锋,深入险地,力战击退侵扰,是深受国人喜欢的女英雄之一。

民国时期的书法家韩毅,曾作诗曰:“数载蜉蝣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寄语她家女招待,可曾亲手去调羹。”这说的并非是穆桂英领着女亲兵们开餐馆,而是指光绪宣统年间有位名噪京城的女厨师,创办清真餐馆“广福馆”的情形。

那时在和平门虎坊桥的臧家桥胡同里,有座二层小楼拦住去路,门楣上挂着“广福馆”的招牌。店址居东朝西,把着胡同口,得拐个弯才能绕过去,是来往行人的必经之路。店里掌柜兼掌勺的,是一位脸色泛红而矮胖的中年妇女,姓穆,主顾们起初称她“穆大嫂”,后来有食客觉得这家餐馆所占地势在路口“要冲”,俨如一座寨子,“寨主”又姓穆,看去敦实健壮,浑身是劲儿,店里的招待也都是女辈,就联想到穆柯寨的穆桂英,便称“穆大嫂”为“穆桂英”、“广福馆”为“穆家寨”了。此呼一传,好打镲的京人就跟着学舌,有了舆情,“穆桂英”和“穆家寨”就叫开了。

妇女当厨,兴于北宋首都汴京,时称“厨娘”,擅制鱼羹的宋五嫂即是厨娘中的代表。女招待兴于唐代首都长安,时称“胡姬应侍”,汉乐府《羽林郎》对此描述道:“胡姬年十五,春日独当垆……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后来妇女开始缠足,至南宋时风气极盛,“三寸金莲”不宜在餐厅内劳作,前堂和后灶也就再难见到妇女的身影,全被面黄有须的汉子们占据了。所以,清末京城的穆大嫂敢于移风易俗,率领女招待创办“广福馆”,当是“破天荒的举动”,这与“战争与女人无关”的穆桂英勇于从戎的精神有相似之处。所以将“穆大嫂”称为“穆桂英”并非戏谑,而是带有善意的赞赏。

起初,“广福馆”只是经营包子、面条一类的主食,为了求新求变,又增添了烩馍和炒疙瘩。烩馍是用硬发面烙成馍馍,这种面食在文字上原写为“饝饝”,后来写成“”,但“馍”字《辞源》里没有,直到《辞海》里才出现,释为“北方人或称馒头为馍馍”。可知,“馍”是近代才出现的字。馒头是蒸成的,不是烙成的,所以“穆家寨”的烩馍实际上是把烙出来的干香耐嚼的戗面烧饼,由女招待按客人要的个数装到碗里,送至桌前,客人需自己将烙馍掰成小块,然后再由女招待送回厨房。厨灶上有一口卤牛肉的大汤锅,上面浮着一寸多的厚油,管烩馍的女厨将一碗烙馍倒进网兜状的圆铁箅子里,半浸在汤锅中,另用手勺舀出卤汁,不断往馍块上浇,一边浇一边翻动馍块,使其受味均匀。等到馍块半浸半浇有了味道,再盛回碗中,浇些汤汁,放上些卤牛肉片,撒点香菜末。一声芳嗓叫堂,女招待应答而至,将烩馍奉到客人桌前。

炒疙瘩则是先将和好、醒过的硬面团,搓成比笔杆儿略粗的细条,再一下一下揪成如蚕豆大小的均匀形状。炒前,将疙瘩煮熟,再放到热水中,涮去表面的黏质,这样炒时疙瘩不易抓勺底。然后将炒勺置火上烧热,再添些油,使油均匀地润透勺中——这个环节很重要,若用凉勺炒疙瘩,疙瘩仍会抓勺底。此后重新添入底油,用葱、姜、蒜末爆锅,再下入牛、羊肉末煸至断生,烹入绍酒、酱油、陈醋等略煨,然后将疙瘩下入不停翻勺炒制,直至水分炒尽,滋味渗入,出锅前再淋些芝麻油。由于这种小吃经济实惠、耐饥、筋道,故而大受食客们的欢迎,成了“穆家寨”的主打菜品。

据曾去过“穆家寨”的老辈客人传言,“穆桂英”惯使一把头号大铁勺,一炒就是五市斤的疙瘩(一市斤为一卖)。炒疙瘩只用配料和调料,不加汤水,要炒得透还要使疙瘩不抓勺底,得快速不停地在旺火上翻勺才行。由于生意兴隆,她每天至少要炒一百多市斤的疙瘩,全仗臂力和腕力的功夫。再说这揪疙瘩,每一卖需一百多粒,每天有一百多卖,也就是说要揪一万多粒疙瘩。这还不算,还有烩馍呢,做起来也缠手。所以“穆桂英”招募了一些女招待,忙时应酬客人,闲时就教她们揪疙瘩。这真是不易,挣得都是辛苦钱。

这炒疙瘩,并非是“穆桂英”创制,此食出自苏州,乾隆时期传入宫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存有《苏造底档》的藏本,为乾隆二十一年十月立,是记载乾隆吃“苏造菜”的膳档,其中就载有“苏造疙瘩”。又有《盛京节次照常膳底档》,为乾隆四十三年七月二十日至九月二十日立,中载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乾隆东巡盛京(今沈阳)旧宫,赏赐宗室旧臣郭什哈昂邦等人祭神肉的膳桌上,也有“苏州厨役张东官”做的“苏造疙瘩”。由此可见,“穆桂英”做的炒疙瘩,是张东官到御茶膳房供差后为乾隆做苏造疙瘩的外延。蠡测是乾隆倡导“官民同食”,以彰显盛世,所以他的御食如挂炉鸭、挂炉猪、涮羊肉火锅等,都是那时期从宫中传播到京城食肆的。

“穆桂英”不仅擅制炒疙瘩,还做得一手上乘的清真菜。据传,清末状元刘春霖就很赏识她的手艺,常携同僚好友去“穆家寨”。“穆桂英”总会将他们安排到楼上的一间雅室。这间雅室平时不酬客,只为特殊主顾使用。

“穆桂英”年过五十后,就不大下厨了,由她的女儿掌勺。但有老主顾点将,她仍能风风火火表现一番。上世纪三十年代,她将炒疙瘩的手艺传给了前门外的恩元居饭馆。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她辞世后,“穆家寨”没了寨主,境况渐渐萧条以至歇业。所以,韩毅面对“穆家寨”的遗址,就发出了“数载蜉蝣客燕京,每餐难忘穆桂英”的感慨。是的,一位勇于悖逆陈规旧习的女厨,留下一道道出彩的京华美食,仅凭这些,就值得人们怀念。

(原标题:“穆桂英”与炒疙瘩)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