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江苏生态补偿机制引发杠杆knife的复数效应

网络整理 2017-03-10 本地信息
(原标题:江苏生态补偿机制引发杠杆效应)

江苏生态补偿机制引发杠杆效应发布时间:2017-03-1016:39来源:中青在线 作者:黄欢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李润文

消失多年的青头潜鸭重新出现了。

这种全球不到500只的极危鸟类,去年10月,在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再次现身。跟它一同被发现的,还有东方白鹳、黑鹳等6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

这些濒危鸟类的再次出现并非偶然。为了做好洪泽湖湿地生态保护工作,宿迁市泗洪县先后投入3亿元实施“退渔还湿”工程,在退养水面复种野生植物,进行生态恢复。

洪泽湖生态环境的改变,是江苏省近年来持续推进一系列生态保护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2013年8月,江苏省率先出台多份红头文件,从空间管理的角度,对生态区域划出红线加以保护。

“生态红线不是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认为,生态红线倒逼绿色转型发展,要真正从源头上管控和改善环境状况,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全省两成面积被划线保护

地处长江下游北岸的泰州市,2016年新增了6个生态红线保护区域。根据生态红线内禁止和限制开发的要求,全市在一、二级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范围内,关停燃煤自备电厂2个,确保在生态红线区域范围内无高污染燃料锅炉,减少对长江水源的污染。

地方政府自下而上,自觉自律的动力,源于江苏省近年来坚持对生态红线保护工作的积极探索和优化意识。

早在2009年,江苏省编制了《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域规划》,在全省划分了12类569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初步构建了生态空间管控格局,为划定生态红线,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奠定了基础。

2012年,江苏省决定优化调整重要生态功能区,科学划定生态红线。

“生态红线的划定,是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的区域圈定起来,从空间角度加以管控。”江苏省环保厅自然处处长戢启宏认为,以往强调的更多是从污染源头开展监管,但从区域角度看,即便企业达标排放,数量多了还是会影响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些生态资源一旦被破坏将很难修复,是不可逆的。”

按照“保护优先、合理布局、管控结合、分级保护、相对稳定”的原则,2013年8月,江苏省正式出台《生态红线保护区域规划》,划定15类、779块生态红线区域,陆域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2.23%。通过科学分类,分级管理,明确禁止开发或限制开发的要求。

为确保生态红线保护落到实处,江苏省实行三个落地,责任落地,明确属地政府责任及部门分工;措施落地,市县政府落实确界立标、执法监管、生态修复要求;考核落地,制定考核细则,明确23项量化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考核结果与补偿资金直接挂钩。

2014年3月,江苏配套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对每一项考核进行量化。全省林业、国土等部门会根据各自要求,对县市考评,环保部门根据各个部门的汇总,量化评分。

生态补偿坚持三个导向,谁保护的重要,谁多受益,谁保护的面广,谁多受益,谁保护的绩优,谁多受益。

这个精确至小数点后两位的评分方法,在戢启宏看来见效明显,“各地看分数就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全省的排名,排名低的地方,主政干部肯定会重视起来。”

在强化责任和经济补偿机制双重引导之下,地方政府和老百姓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在看到悄悄跑进田里“偷吃”粮庄稼的麋鹿后,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附近的村民们会拍下它们的“罪证”,让政府买单。

全民生态环保意识的普遍提高,让生态环保工作效果显著。大丰麋鹿种群数量已增长了25倍,成为世界麋鹿种群扩大的先锋。

今年初,中办正式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作为先行者,江苏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普遍认可,并全程参与了该文件的制定。

  创新生态补偿呵护绿色红线

苏州市吴中区杨湾村毗邻太湖,全村都被划入了生态红线保护范围。村里原有的两家上市企业工厂为此搬迁,经济发展受阻,一度成为村大大陆雄文的一块心病。

不过,这样的窘境并没有困扰陆雄文太久。2010年7月,苏州市创新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而付出代价、发展受限的区域发放一定的经济补偿。

“过去村里的村办企业关停搬迁变成经济薄弱村,我们没有多少资金来考虑村里发展。”陆雄文说,“实施生态保护补偿后,村里有了启动资金,再加上其他支农资金的支持,村民们心里就踏实了。”

杨湾村每年能拿到80万元的生态补偿款,村里用这笔钱开展环境整治、引水上山等工程,解决了山上灌溉难的困扰,村民的果木收成也有了保障。

苏州市创新开展生态补偿的工作经验也开始被逐渐推广到全省。

2013年,江苏省出台实施《江苏省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用经济手段鼓励引导。“地方为发展让路、为保护出力,但保护生态不能饿肚子,不能让保护生态的百姓们吃亏。”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说。

随着地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的增强,生态补偿机制引发了八九倍的杠杆效应,目前江苏省每年下发生态补偿资金15亿元,而根据第三方财务管理部门抽查估算,地方每年配套的资金120——140亿元左右。

苏州市去年主动全面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目前已累计兑现补偿资金达60.8亿元。3年关停搬迁整治污染企业超过200家,已关停搬迁无配套农田及处理设施的畜禽养殖场168家,完成整治105家。

在去年生态红线区域优化调整中,全省生态红线保护面积增加了1800平方公里,经济全省排名靠后的宿迁市主动增加了800多平方公里的红线区域,占原有生态红线区域的50%左右。

泗洪县政府主动将湿地生态保护纳入年度考核指标,近三年每年完成退渔还湿工程2万亩。利用生态补偿款,给予退渔还湿渔民每亩1500元,乡镇政府统一组织清除水下坝、围网,恢复绿色生态。

  倒逼转型坚持绿色发展

在被化归为生态红线区域内之前,苏州市吴中区横泾街道上林村有300多亩村级工业园,每年有近千万元收入。

为了保护太湖水质,上林村关停搬迁了村里的污染企业,“生态保护优先就必须放弃一些经济利益。”上林村村大大席月心说。

回归纯农业生产的上林村曾一度找不到发展的方向。全村3500亩地有一半被村民们用来种树。树种的多了,席月心也找到了发展定位,“我们要在田园风光生态休闲旅游上好好做文章。”

利用每年120万元的生态补偿资金,上林村进行生态河道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多项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同时,集中整合村民的闲置房,成立“农房专业合作社”,利用生态优势,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现在,全村共开发建设了17个农园,25间特色精品民宿,每年增加收入近百万元。

在江苏,像上林村这样依托生态红利释放,转型绿色发展的地方并不少。

素有“百年煤城”之称的徐州市贾汪区,曾一度因煤炭工业带上了环境脏乱差的标签。这几年,贾汪将生态转型作为突破口,全面开展采煤塌陷地复垦、工矿废弃地治理,进行生态修复与环境再造。

现在,这个百年矿区已经华丽变身,全区已拥有4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1家,江苏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家,今年春节,贾汪区旅游人数达到了115万。

戢启宏认为,生态红线既是维护生态平衡、保证生态安全的“生命线”,也是维护公众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保障线”,更是倒逼转型升级、实现永续发展的“警戒线”。生态红线产生的积极效应正在影响着地方政府的发展导向,倒逼转型,寻求绿色发展途径。

中青在线南京3月10日电

(原标题:江苏生态补偿机制引发杠杆效应)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