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率性笔墨 意态人生 ———姚新峰国画轻浮三雅作品解读

网络整理 2017-06-17 本地信息
(原标题:率性笔墨意态人生———姚新峰国画作品解读)

文/马小依

姚新峰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艺术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理事、苏州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常熟新峰美术馆馆长。曾任常熟市书画院院长、常熟市美术家协会大大、苏州国画院副院长、执行院长。

作品曾入选第十届(2004年)、第十一届(2009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首届(1994年)、第二届(2003年)、第三届(2008年)全国中国画展览;第一届(2005年)、第二届(2007年)、第三届(2009年)、第四届(2011年)百家金陵中国画展览;首届(2008年)、第二届(2010年)、第三届(2012年)全国中国画线描艺术展,并多次获奖。作品亦曾获《江苏省体育美展》一等奖《江苏省首届山水画展》银奖《江苏省第二届山水画大展》金奖《新江苏画派——七彩世纪中国画大展》金奖和《江苏省花鸟画大展》最佳创作成果奖。

作品《水乡秋韵》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庭院寂无声》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在当下的国画创作趋向中,我们习惯上善于依据画家所从事画种的不同而将其称为类型画家,类型画家往往对于自己所擅长的画种有着较强的解读能力,但自己不擅长的就不免限于樊篱之中。而如果把艺术放入宽泛的美学传统来看,只有具有综合素养的画家才能真正将古典文化与现代认知进行融汇、创造与拓展,才会形成自己的艺术理念,并凸显出驾驭画面的能力。在这样的画家群体中,姚新峰就是令人称道的一个。

姚新峰的作品功底扎实,内涵丰富。具体来看,他的艺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笔墨层次。画家善于运用笔墨线条的节奏感与水墨冲融的晕化。墨分五彩,在浓淡、强弱间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以语体的差异性、互补性统筹于客体之中;第二,是形神层次。画家善于把握透视关系,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挖掘内在的神韵,本质化的人格情态,这也是由外而内的逐步深化;第三,是物我相合的层次。画家总能对景状物,写心诉情,以“我之所见,写心头之景”,达成物我相合通融精神的深层默契。也许,正是因为对绘画理念深入细微的探究,姚新峰总能在不同的意象氛围中展现文化的内韵。不论是画笔下工整严谨的工笔花鸟,还是洒脱不拘的人物造型,写实与写意间自由娴熟的转化,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生活的灵性,或真实、或梦境,通彻心灵,抵达隽永。

细细品来,姚新峰刻画的人物形象用笔率意,质朴自然。墨色的勾染间流露着渗化于生活场景的惬意与温馨。儿童题材并不是一个被经常刻画的主题,但在姚新峰的笔下,这些形象生动、鲜活,既带有童真般的欢愉,也涌动着一种真我性情的倾诉。画面多以溪流、树木为氛围环境容纳这一情境,在儿童嬉水、对弈抑或钓鱼的意趣中,勾勒一种带有理想情结的文化感怀,在诗性中一一沉淀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些颇有传统笔意的意象里,呈现出了一种回归自然、安适并不受牵绊的田园风景,既具有古典气质又不失浪漫气息。

在这一类写意作品中,姚新峰以形神的关照塑造形象,在形的概括时略有夸张变形,并重于意态、意趣的深入挖掘,在把握人物神采时赋予其鲜明的性格特征,人物面部表情丰富而多变,微妙中尽显孩童的本真。作品以主体形象与背景的统一来传达那一份萦绕童音的田园梦境,一种关乎自我的精神本体对超然世外的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在这样的顿悟中,怀旧情结叩启了那些被现实桎梏的心灵,在那种儿童般自娱自乐的情愫中过滤了尘世的浮华、躁动,让自我进入到一种率真、明朗的氛围里,而那种笔墨自身的韵味与形象本身的拙趣盎然相得益彰,更容易形成一种情感的依托与宣泄,于是在画面布局中,画面意境被不断地拓展与深化,呈现了一种明快但又不失热烈,清新更具隽美的诗情、诗意与诗心。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姚新峰笔下的水墨肖像与这种童趣主题作品,形成了较大的语体反差。在水墨肖像作品中,画家通过严谨的笔墨造型表现出人物面貌的整体结构,通过外在形象轮廓去抓取表现内心情绪的个性气质与内在性格,通过意态的体悟,来彰显人物神采。可以说,姚新峰的画面语境是有张力的,他规避了平面化的、雷同式的人物处理方式,而是丰富地演绎了每一个个体真实的存在感,演绎了共鸣于观者内心的那些喜怒哀乐与畅意人生。

也许正是基于画家主体的审美情感,作品格调清朗、简约,不追求繁杂与宏大,却依然可以在艺术表现力上做到完整。在人物形象上传达出深层次的文化思考与人性关注,这种叙事方式是具体的、细化的,却不失温暖与感动。他以细微的笔触捕捉情感,生动地折射出人物形象朴素有力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流露着画家内心那种随着年龄增长而显得愈发可贵的真诚、挚朴与澄静。

坦率地讲,姚新峰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画家。这不仅来自他执着于艺术的人格品质,更在于他作品中难得的那一份生命向往与诗意深情。点、线、面的延展铺叙,虚实相伴的审美意韵,都幻化在那黑白相守的精神空间中。诗是无声的,却是有力的,诗是虚缈的,却又是真实的。姚新峰在岁月的感悟中,将它们过滤沉积,用最简约的意象去呈现诗的深邃、诗的凝练。在诗性的光华中,洞彻人性的深刻与生命的温度。

不管时光荏苒,只要翻起画家画集的某一页,那些隐示于画面中的对时光的依恋,对生活的热爱,对记忆的执守,都会鲜活起来,让这些情境充满意义。这不是简单的拘囿于艺术层面的技法实践,更是一种人文情怀,一种维系在自然与生命本我间的“真”,一种真性情,真自我,真意态。

姚新峰的作品涌动着一种轻盈与空灵,他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写实与写意间融会贯通,在不同的画种里表现从技法到意境的巨大反差,在不同侧面下用多样化的艺术语言呈现自己的美学理念与艺术特质,他的作品不仅能够从视觉上给人以情感的冲击,同时,更能在艺术思想中体味人生,涤荡心灵。

读新峰的画

文/周和平(中共江苏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大大)

任何文化都是集大成者。正是这种种社会、自然和文化形态,作为江南文化的基本元素,构成了从容大气、高雅精致的江南文化。

因此,也使江南成为一个画之不竭的永恒画题,也因此产生了一批批杰出的艺术大家。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新峰,江南是他身之所寄、情之所托的地方,这也使他对江南的感悟自然而深刻——任何文化都是带有地域性的,人是无法挣脱环境的,这同样印证了文化的强大。

新峰把对家乡的热爱,化作了他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形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也是新峰的聪明之处。我注意到,他并没有画江南的一些典型物象,而是选取了一些寻常人物和场景,例如垂钓少年、采莲村姑以及水牛、莲荷、游鱼等。

题材无大小,艺术有高下。新峰题材上以小见长,手法上有工有写。他那些小写意作品,笔法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尤其是那些垂钓的稚童,百态俱现,已成为他塑造的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

新峰的工笔花鸟,是下了大功夫的。工笔一路,稍不留意,便会流俗。他的这些彩墨工笔,和传统的江南水墨拉开了距离。当然,江南可以是清丽的,也可以是旖旎的。

在这些作品里,新峰所选大多是江南秋日。其时正是色彩斑斓的季节,他以随处可见、也最能代表江南特点的莲荷作为画面的主体:经历了夏日蓬勃的秋荷,透出了丰孕的成熟和慵态,辅之以鱼鸭等活物,画出了江南秋季的美丽和丰饶。

新峰的江南,是安静的,即使是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场面,也可以感觉到他的静谧。这也许和他的性格有关,也应该和他追求画的意境有关,所谓画的意境,也就是通过作者笔墨表达出的格调、情趣。新峰带给我们的是诗性的江南,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近年来,新峰在人物画上另辟蹊径,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显示了他过人的才华。他没有沿袭画江南人物的熟路,而是以异国和边疆地区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描摹对象,这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但当我细细看了他的作品,我又从内心赞赏他的选择。

新峰在人物的造型上,有着难得的功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重视素描和写生的收获,他的人物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偏于具象,夸张适度。他更为强调捕捉人物的瞬间姿态神情,用流畅飞动的笔墨,任意挥洒,准确而传神地写出了人物的神态,使一个个人物呼之欲出。

我们可以看到,他在创作时,心中是充满人文情怀的,他把自己的情感完全和人物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而不是以猎奇的心态来对待。这种关注人生、关注现实的创作路径,应是当代人物画的必然方向。

新峰的人物画,注意体现江南传统的文化意蕴,把握了人物形象的准确和生动,表达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走上艺术创作之路,就是选择了艰辛、选择了挑战,但这一切,在对艺术的热爱面前,都算不了什么。正因此,我想,新峰也会以他一贯的姿态,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继续努力,勇攀高峰!

(原标题:率性笔墨意态人生———姚新峰国画作品解读)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