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新繁县”秦汉时排位比“新都县”还高 两千多年起落分合留下颗颗明婚聘珠

网络整理 2017-03-10 本地信息
(原标题:“新繁县”秦汉时排位比“新都县”还高两千多年起落分合留下颗颗明珠)

文/钟经治

老成都“上五县”“温郫崇新灌”中的“新”,不是指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新都县、现在的成都市新都区,而是指现在属于新都区管辖的新繁镇。在历史上,“新繁县”也和“新都县”一样,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说,新繁县的历史或许更悠久。

最早叫“繁县”县府在彭州蒙阳

新繁县,古名“繁”。秦灭蜀后,置蜀郡于成都。有人认为,《汉书·地理志》记述秦置蜀郡,将“繁”列为蜀郡所辖15个县的第三,排列在首成都,次郫县之后,说明秦代“繁”已成为一县。据说,现存最早的明代正德年间的《四川志》明确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蜀郡所辖的县有繁县,亦可证明秦时已在繁地置县。

不过,《旧唐书·地理志》却明确说繁县是“汉繁县,属蜀郡”。

应该说《旧唐书》的记载是正确的,繁县为汉代所置。《汉书》其实并没有说秦置蜀郡,是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才说“蜀郡”乃“秦置”。颜师古说“蜀郡”乃“秦置”仅指蜀郡,并不包在蜀郡后面所列出的15个县。所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正确地说“繁县,汉置”。

最初的繁县,县治在今彭州市蒙阳地区。按《华阳国志》记载:“繁县,郡北九十里,有泉水,稻田。”从地形上看,蒙阳一带自然形成一条长达十多里的黄土高地,至今还高出平原一二米。这与当时岷江尚未治理,平原大部分地区未能陆处,蜀族人民必须择高而居的生活情况相适应。蒙阳地区因处于岷江冲积平原的台地边沿,素有常年蓄水的泉水自流灌溉稻田,沿蒙阳地区的河渠,民间称为“泉水河”。自流灌溉稻田保证了农业的丰收。

刘禅迁繁县拱卫成都所以叫“新繁县”

三国蜀汉时期的延熙十年(247年)和十七年(254年),后主刘禅令姜维领兵北征,将来降的陇西凉州胡人及河间、河关、临三县民众迁居繁县屯垦,然后分批将原繁县群众迁至今青白江南岸地区的繁县境内聚居,用以拱卫京城成都,始将聚居地称为“新繁”,但仍属繁县管辖。

西魏时宇文觉建立北周政权,初仍置繁县。到明帝武成二年(560年),废除繁县西北的东益州(今彭州市关口附近),又将在蒙阳地区的繁县南迁新繁(今新繁镇西),正式撤销繁县,改名新繁县。将原繁县所辖的清白江南北两岸地区划归新繁,而江北大片地区划归九陇县。

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时期,新繁县的建置虽然也曾有过变动,但总的来说是属于建置变迁极小的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分四川为东、南、西、北四个行政公署,新繁县隶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1953年四个行署合并为四川省,新繁县仍隶属温江专员公署。1959年初,因裁并机构,新繁县曾一度与彭县合署办公,同年5月又由彭县迁回新繁。1960年2月,新都县并入新繁县。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二千多年来,新繁县经历了“得名”、“建县”、“迁徙”、“合并”,新繁和彭州、温江、新都等地多有交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分分合合的并存,直到1965年7月,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原新繁县城繁江镇也改名为今日的新繁镇。

2700年前新繁很“前卫”后世历史名人辈出

新繁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川西碧玉”之美誉,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1957年—1958年,在新繁镇西一条不起眼的土坡上出土了一大批能证实中原殷商文化曾和古蜀文明融合的文物,因附近有一座水观音寺庙,这里被命名为“水观音遗址”。“水观音遗址”是四川最早认定的商代遗址,还因为在殷商与巴蜀两个完全不同的古政治、文化系统里,成都平原早就开始了中华民族多种文化的融合。可以说,这里是古蜀时期“前卫”之地。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实,自然也会名人辈出。在新繁,数得着的名人学者,从古至今亦如繁星闪烁:东汉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任末、宋代龙图阁学士梅挚、元代宰相张惠、清初著名思想家费密、当代文豪艾芜、著名作家哈华、神话学专家袁珂。

新繁现保存有文化和旅游价值的古迹有13处,其中以龙藏寺和东湖最为典型。

唐代始建的龙藏寺人文荟萃明代壁画更是一绝

龙藏寺原名慈惠庵,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宋大中祥符年间扩大为寺,更名为龙藏寺,历代规模宏大。元末毁,明洪武初和清康熙初先后再建。经清初高僧大朗和晚清诗僧雪堂主持,敬贤重才,招致文人大家,诗人书法家辈出,建龙藏寺碑林,树大朗和尚筑堰治水功德碑。

龙藏寺为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清初,大朗禅师住锡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院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加慧剑寺、彭县中正寺等,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寺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寺庙)十座,田地千亩以上。

龙藏寺内风景秀丽,古树众多,壁画、碑林、建筑都很独特。珍藏着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荟萃了苏轼、黄庭坚、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石涛、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200余座碑林。其中,大殿里气势恢弘、绘画精美的壁画更是被视为艺术精品,被称作“天龙八部”。它在清朝就创建了佛学院,并是古蜀琴文化的中心。

新繁东湖别看不显眼它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唐代园林

新繁东湖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大型唐代园林,是川西平原水文化的结晶。

在东湖内,有专祀李德裕的“怀李堂”,纪念唐宋先贤李德裕、王益、梅挚的“三贤堂”,纪念明末清初“费密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专祀宋代“铁面御史”赵抃的“清白江楼”,专祀王益的“瑞莲阁”。

“怀李堂”,那是新繁人对晚唐时曾在新繁任职,始掘东湖,被称为“万古之良相”的李德裕一份深切的情谊。

李德裕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唐武宗两朝,李德裕两度入相,到唐宣宗即位,李德裕初贬荆南,次贬潮州,大中二年(848年)再贬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区大林乡附近),次年正月抵达。大中三年(849年)十二月十日(850年1月26日)卒于海南任所,终年63岁。

与李德裕同时代的李商隐称他为“成万古之良相,为一代之高士”。近代梁启超把他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张居正并列,称他是中国古代六大政治家之一。只是可惜的是,因“牛李党争”延续40年和“会昌中兴”中坚持中央集权并灭佛,争议太大,以致李德裕的声名也像他的命运一样,湮没在历史中。不过,好在还有东湖,没有被岁月湮没,还记得李德裕。

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任检校兵部尚书兼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并兼任新繁县令,他命人开凿湖泊,引清白江之水入园,因园林选址在原县署之东,故称东湖。据文献记载,东湖的园林建园早于苏州园林,园林面积35亩,水面就占了三分之一,经历代营建培修,现在的东湖古树参天、凿湖垒成的山石,移步换景,气势幽然。

新繁,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使古镇的大街小巷绿荫如盖,清幽宜人,现在还保留着几分古朴之风。虽然有一个“繁”字,却更像一位看尽世事虚荣,抛却繁浮势利,心怀宁静,走入历史重重灰幕中的隐者。

(原标题:“新繁县”秦汉时排位比“新都县”还高两千多年起落分合留下颗颗明珠)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