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苏州评弹的误炊权裾幕后

网络整理 2017-06-01 本地信息
(原标题:苏州评弹的幕后)

[南京]王慧骐

那事

在锦帆路上那座颇显幽静的章太炎故居里,老先生们退休后不取报酬,纯义务地来这儿为苏州评弹的发掘与发展做点事儿。

早两天,邮递员打电话让我下楼取件,是一本从苏州用挂号信寄来的《评弹艺术》丛刊。信封上那熟悉的笔迹,一看便知是我所敬重的周良先生。

在周良先生91年的人生长河里,最富传奇性的篇章是,有几乎90%的著述,是在其离休后完成出版的;而占其总量1/3强的著述,又是在他80岁以后陆续出版的。他以超乎常人的智慧与毅力,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生命奇迹。

我与周良先生相识时,他已是78岁高龄。之后十多年的交往中,我们主要是围绕与评弹有关的书稿。从2004年起,我曾陆续为他主编的“苏州评弹书目库”及《评弹艺术》丛刊等共计60部书担任过责编。在60部书稿和校样的数百次往返中,我对周良先生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有了最直接的了解和认识。

评弹书目库的书稿,大多根据流传下来的演出本进行整理,在他们手上已经有了几个回合的修订和润色,而最后一稿通常是由周良先生亲自把关。他的文字干净利落,准确妥帖。一些吴方言的古字排版时需要造字,周老在交来的书稿中均会一一标出,以方便排版人员的操作。每一部书中评弹表演艺术家们不同时期的演出照,他都十分重视,从选照片开始,每一幅照片上的文字说明,均由他撰写,并小心翼翼装好信封给我寄来。那么多书目的排版样,他也都逐部审校,快递寄回的页面上留有他标划得十分醒目的阅改痕迹。记得当时每一部书的前言,也基本出自周老笔下。文字上先生有极好的造诣,行文从来惜墨如金。故事人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他删繁就简,寥寥几句便一目了然。那朴素平实、从容淡定的气质,让我折服。

在与先生配合工作的十多年里,我每年都会去苏州向先生讨教或磋商出书的有关事宜。在锦帆路上那座颇显幽静的章太炎故居里,老先生们有两间不大的办公室。一间用来堆放历年出版的各类评弹书刊,另一间摆了四张简陋的办公桌,便是《评弹艺术》丛刊编辑部的办公地。周老每周会有两天,在这儿和他的工作成员碰头。其他三位先生的年纪也都在七十上下,他们都是退休后不领取报酬,纯义务地来这儿为苏州评弹的发掘与发展做点事儿。每次我去,几位老人都很高兴,同我说这说那,十分亲密。周良老尤见性格开朗,不乏生活情趣。在与我的交谈中,不时地还会问起一些在宁老友的情况。这份牵挂,和对过往美好事物的不尽忆念,让我由此体悟到先生那颗平实的仁者之心。

(原标题:苏州评弹的幕后)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