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党的阳光照在农牧民的心坎家传方略上

网络整理 2017-05-21 本地信息
(原标题:党的阳光照在农牧民的心坎上)

“安居乐业,长养子孙。”

这是古人在《后汉书》里勾勒的一幅美丽图画,也是炎黄子孙一直追寻的梦想。

难道说,先民对“安居乐业”农耕生活的理想,只记录在一纸发黄的古籍里,抑或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今年初夏,当笔者穿行于巴尔鲁克山下,进入塔额盆地时,一幅幅壮美的画卷映入眼帘,数不清的农居牧舍如星如宿,散落在戈壁绿洲之上,河谷山花之间。

托里县库甫乡展示着新生活:白墙红瓦的新房在挂满果实的林间,一眼望不到边的白杨随风摇弋;路两旁耸立的太阳能路灯银光闪烁,人们脸上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到2016年底,托里县925户3173人搬进了安居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万元,这个国家级的贫困县终于脱贫摘帽,正在向“安于其居,乐于其业”的目标迈进。

“弹起冬不拉歌唱美好新生活”

五月初夏,塔尔巴哈台山脚下山花烂漫,星罗密布的白毡房立在山坡上,如花海中扬起的白帆。塔城市窝依加依劳牧场铁列克提村牧民巴哈提拜依,正在宰羊为游客们做抓饭。

5年前,他和牧民们搬进定居房后,生活发生了变化。“政府给我们盖了定居房和暖圈,还发了扶贫羊;路修通了,牛羊运出去就能卖个好价。”巴哈提拜依说起好日子,除了感谢党和政府外,还要感谢该村村委会主任杰厄斯·朱马什。

2011年,杰厄斯为牧民争取了退耕还草项目,带领大家种了3.6万亩的苜蓿,到了夏天,苜蓿花开遍草原。2年后,在他的努力下,首届塔城自助游活动在铁里克提村举办,来自全国800名户外专家、驴友、记者来到这里,牧场掀起了旅游热。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他又带着几家搞牧家乐,1年就挣了3万多元,后来牧家乐增加到20多户,最多的一家1年挣了小10万。

巴哈提拜依说着说着,弹起冬不拉唱了起来……

东方升起了红太阳

金色的光芒温暖了哈萨克牧民的帐房

老汉我弹起冬不拉高声唱

党的阳光照在农牧民的心坎上……

定居下来后,托里县多拉特乡塔克勒根村牧民达吾力提·夏尔甫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话:“我再也不想当贫困户了!”对于新生活,这个会开车、会电焊的牧民有自己的想法。今年年初,达吾力提享受了国家扶贫牛项目,获得1万元贴息贷款。现在,老婆在家里养牛羊,他租了辆车拉货,小夫妻靠双手日子越过越好。

截至2016年年底,塔城市、托里县、和布克赛尔县全部脱贫,全地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61元,比上年增加了6.5%。

“和姐妹们一起绣出幸福花”

5月14日,额敏县库鲁斯台民族手工刺绣市场十分热闹,花毡、挂毯、桌布、靠垫、背包等哈萨克手工绣品挂满了墙,吸引了一拨又一拨的中外客商。

设在二楼的千色斯尔马克合作社,迎来了一位哈萨克斯坦的客商,他要订做一批花毡。理事长努尔达娜和10多个姐妹,在忙碌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母亲节”。

2015年,额敏县委政府在开展扶贫工作中,针对全县哈萨克族妇女有着传统的刺绣技术,容易就业脱贫的实际情况,由财政投入1000余万元,建成占地面积3360平方米、拥有45个商铺的创业基地——库鲁斯台民族手工刺绣市场。

“市场按照“公司+合作社+刺绣户”的模式运营,使10000名哈萨克族妇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去年,县政府还组织40名绣娘,去苏州学习苏绣;上个月,又从苏州请来两名老师,培训了100多人。现在我们的绣品出口到哈萨克斯坦、韩国,也热销到内地和阿勒泰、伊犁等地。”市场负责人古丽加娜拿着一个漂亮的花毡说。

努尔达娜从小跟母亲学会了刺绣,10年前她嫁到喀拉也木勒乡,边照顾孩子边搞刺绣,挣钱贴补家用。乡政府见努尔达娜能干,帮助成立了合作社,又免费提供了一间商铺,县妇联还为她申请了10万元“巾帼手工制品项目资金”,她带着38名妇女干了起来。她们的手工刺绣品,图案新颖,色彩鲜艳,做工精细,很受客商喜爱,中外订单都排满了。去年,姐妹们人均收入15000元,合作社获利10多万元。

在不远的裕民县吉也克镇,哈拉赛民族手工制品合作社在当地也很有名。理事长张爱芳,在外面闯荡几十年,去年回到家乡投入500万元,建起了创业基地。当地政府也很支持,给他申请了一笔“兴边富民”资金,添了三台大型刺绣机,还培训了20个贫困户妇女,第一季度合作社就接了150万元的订单。

巴哈尔古丽飞针走线,正在绣一条2米长的花毡,她告诉笔者,过去男人身体不好,家里5口人生活很困难。自从进入合作社后,干刺绣1月能挣两三千,真没想到和姐妹们一起绣出了幸福花!

“火车头”牵引农牧民奔小康

正当山花盛开的时候,裕民县吉也克镇那片一望无际的绿色格外醒目,副镇长高育鸿介绍说,这是产业扶贫特色种植项目——3000亩黑果花楸种植基地。

2015年,该镇从辽宁引进黑果花楸,进行试种后提取花青素。这是一门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栽植后第2年挂果,第3年亩产果实300公斤,加上套种打瓜和大蒜,亩效益达1500元。

站在绿油油的地头上,高育鸿告诉笔者,全镇有47个无劳动力、无土地的贫困户。为了使他们能如期脱贫,并持续增收不再返贫,镇党委先是组织47个贫困户成立了黑果花楸种植专业合作社,接着又促成合作社与新疆睿阳农业有限公司的合作,共同签署了黑果花楸种植收购合同;同时,为47个贫困户每户申请了专项补贴资金6000元,以补贴资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采取统一管理形式进行生产经营,将产品卖给睿阳公司。

人们相信,随着睿阳公司投资建设的黑果花楸产品加工厂建成投产,47个贫困户距离脱贫增收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了。

一批实力企业的进入,也让农牧民看到了希望。

29岁的哈萨克族小伙乌兰生活在全国第一大牧民定居点——齐巴吉迭新区,5年前从山下搬来后,在离家最近的塔城奥布森哈萨克文化生态园当了一名主厨。他父母去世的早,弟弟就成了他唯一的亲人。这些年他在企业上班,每年收入七八万,成了家还给弟弟在市里买了一套楼房。现在,有80多个定居牧民像他一样都成了公司员工。

2009年,塔城奥布森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承包了林场,投入数亿元打造哈萨克文化生态观光园。该公司与齐巴吉迭新区签订协议由新区政府补贴母畜,公司提供羊圈、饲料,到了羊儿膘肥体壮时,由公司按照市场价格全部收购,短短几年间,60户定居牧民生活变了样。

(刘枫)

(原标题:党的阳光照在农牧民的心坎上)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