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水蛙族使节团的遗书伊朗留学生曼娜: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钟爱二胡和火锅

网络整理 2017-05-13 本地信息
(原标题:伊朗留学生曼娜: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钟爱二胡和火锅)

编者按:绵长的丝路,诉说着古老先人的智慧、包容与开放,叙述着沿途的风霜与故事。“一带一路”倡议,是古代与现代的交融,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在这条神奇的路上,青春的印记如此鲜明,时代的号角时刻长鸣,期待与希望永远在路上!

  “一带一路上的青年之声”系列报道①

伊朗留学生曼娜: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 钟爱二胡和火锅

2016年,曼娜去内蒙古游玩时拍下的照片。本人供图

中国青年网北京5月13日电(记者 张群)“在中国时想伊朗,回伊朗时想中国。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伊朗留学生曼娜说,中国给她带来了很多机会,也使她结识了很多好朋友,于她而言,中国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曼娜来自伊朗首都德黑兰,来中国已经8年,目前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博士。8年来,曼娜从一个不自信的汉语初学者,成长为今日比较文学博士,一路走来,她经历了很多,成长了很多,同时也见证了中伊双方友谊的不断加深。

只身一人来中国 钟爱二胡和火锅

“汉语跟其他语言很不一样,没有字母,语法不同,有声调,很有意思,我很喜欢学习汉语。”曼娜说,汉语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吸引着她,不断深入探索。

8年前,来中国留学前夕,曼娜的小提琴老师送给她一把小提琴,这把琴陪伴了她在中国的日日夜夜,现在,她会用小提琴拉中文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本人供图

曼娜是一个对语言具有极高兴趣和天赋的女孩,在学习汉语之前,就已经对阿拉伯语、土耳其语、西班牙语、法语、英文等语言进行了相关学习,进入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后,她成为中文系的一名学生。当被问到为何会选择学习中文时,曼娜笑笑说:“因为缘分。”

2009年,中国驻伊朗大使馆选拔伊朗优秀人才到中国留学,成绩优异者还可获得全额奖学金,这个消息让曼娜眼前一亮,对中国无比期待的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

值得高兴的是,曼娜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并顺利收到北京语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我第一次出国就是到中国上学,当时一个人,坐了七个多小时飞机。”曼娜告诉记者,因为在伊朗媒体上很少看到关于中国的信息,当她真正踏在中国的土地上时,才发现中国远比她想象中发达。曼娜在中国只有一个在伊朗时认识的中国留学生朋友,在把曼娜安顿好后,这位朋友便远去美国。

“我的汉语学习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口语表达不出来,刚到中国时非常不自信。”当时,已有两年汉语学习经历的曼娜来中国后,心里落差很大。

不过,她对中国的很多事情都非常感兴趣,汉字、书法、中国历史、中国画、茶艺、京剧、剪纸……所有的一切在她眼中都是那么新奇,“有一天我听到一个非常美妙的声音,后来才知道那个声音来自二胡。”曼娜欣喜地告诉记者,她还会用二胡拉奏伊朗歌曲。

曼娜十分喜欢中国菜,尤其是对火锅、烤鱼和饺子情有独钟。很快,她便适应了在中国的生活。

 第一次过春节很兴奋 朋友就是亲人

曼娜是个乐观开朗而又独立自强的女孩。自从来到中国学习后,她没有主动向家里要过一分钱,“既然从家里出来了,就不能再向家里要钱了。”

留学期间,每年三万多的学习费用对曼娜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为此,她勤奋努力学习,争取拿到了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和北京市政府奖学金。

在中国期间,曼娜还曾做过实习老师,教波斯语,她十分喜欢那些单纯的学生,“每当学生们学会一个新词,我都会觉得很开心,特别有成就感。”

曼娜喜欢旅游,8年来,她去过上海、苏州、杭州、青岛、内蒙古、成都等中国十几个省市,每到一处,领会到不同的文化和美景,都会让她兴奋不已。

曼娜还喜欢结交朋友,中国、美国、俄罗斯、埃及、墨西哥……她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今年我在成都跟好朋友一起过了春节,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过春节,很热闹、很温暖,我很喜欢。”曼娜说。

“我在中国认识了很多好朋友,这是最美丽的事情。”曼娜开心地说着,但继而眼神里又略过一丝落寞,叹一口气说:“这也是最难过的事情,他们后来都慢慢地离开了中国。”

独在异乡,曼娜永远不会忘记朋友们带给她的温暖与感动。2015年,曼娜得了阑尾炎,医生建议她手术治疗或者服用药物缓解疼痛,正在准备硕士毕业答辩的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没想到半年后,阑尾复发,而这一次更严重。

男朋友、伊朗大哥、来自俄罗斯和美国的好朋友为她忙前忙后操劳手术事宜,远在美国的中国朋友也尽心尽力帮她联系北京的医生,甚至还有朋友给她“塞钱”……“生病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原来有那么多朋友。”对于朋友们的关心,曼娜十分感动。

一次生病,让曼娜深刻地体会到了朋友的温暖。在中国,朋友就是她的亲人。

 2015年,曼娜获得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本人供图

“一带一路”拉近中伊距离 希望有更多文化交流

“在伊朗学汉语跟在中国学汉语很不一样,因为没有汉语环境,不能有非常深刻的理解。”曼娜告诉记者,2007年,在伊朗开设中文系的学校只有沙希德·贝赫什提大学,学习中文的学生很少,跟她同级的中文系学生只有13人。而到伊朗的中国人也不多,会讲中文的人很少,学校里教中文的老师只有两个,一个中国人,一个伊朗人。

不过,随着中伊两国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后来,伊朗几所高校相继开设了中文系,越来越多的伊朗人开始学习汉语。

“‘一带一路’刚提出时,我就看到了很多相关报道,当时很是惊喜。”曼娜对中国历史十分感兴趣,对丝绸之路也相当了解,“‘一带一路’发端于丝绸之路,如果你是伊朗人应该会感兴趣,古代丝绸之路使中国的小商品传入伊朗,而中国新疆地区的音乐和诗歌也可以找到伊朗的影子,两国有着2000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而现在,中国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

“‘一带一路’的提出意味着两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曼娜说,从中国到伊朗之前没有火车,但是现在开通了,“虽然目前运输的只是货品,但是我相信今后两国在各方面的距离都会拉近。”

去年,曼娜读了《丝绸之路新史》这本书,对丝绸之路不仅有丝绸等商品贸易,而且有人的思想意识、宗教文化等的文化交流传播有了深入了解。“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伊朗史诗《列王纪》的汉语翻译,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中国新疆地区的史诗受到过《列王纪》的影响,伊朗文学对中国文学有影响,这可能是以前很多人所不了解的。”

“我希望‘一带一路’能促进伊朗和中国在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上,能在文化上也有更多交流和沟通。”曼娜说,希望“一带一路”能带动更多中国文学、中国专家学者走进伊朗,更多伊朗文学走进中国,从而推动两国文化的进一步交流。

欢迎拨打“青年之声”新闻热线010-57380782或发送新闻线索至邮箱qnzsbjz@163.com;关注“青年之声”微信公众号(ID:qnzs20150428)、“青年之声”官方微博@青年之声,可直接对话记者,曝料线索。

(原标题:伊朗留学生曼娜:中国是我的第二个家钟爱二胡和火锅)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