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茶保持通话三毛钱看馆听书的记忆

网络整理 2017-05-09 本地信息
(原标题:茶馆听书的记忆)

茶馆听书

的记忆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茶室层出不穷,品茶、聊天,很是热闹。而小辰光,那时遍布乡镇的茶馆,则是我们平民百姓休闲时听书的宝地。

茶馆布局

西苕溪自西向东流贯湖州安吉梅溪老镇,我记得全镇只有3家上档次的茶馆,常年有苏州艺人来驻馆表演:我去得最多的,是上街的振兴茶馆。

振兴茶馆,是利用棉综社空闲的二楼,依苕溪而装设的。木楼朝河滩一侧,有七八个透气的方窗,不镶玻璃,用的是手推式木窗,为的是大热天在人声鼎沸、剧情高亢时,散热快;门的东南隅,设有一间开水房,旁边摆有一只大铁箱,里面装满了灭火用的黄砂。

有一位伙计,负责烧水和给听客沏茶。在听书时,当哪位听客中途稍有倦意走神、脑袋左右摇晃间,这伙计不经意间“嗖,啪”的一下,会从他手中飞出一块热毛巾,准确无误地落在那听客的茶杯旁,给这位听客擦面、醒脸。

戏台高不过1米,戏台中央幕墙上,写有“谈笑古今”4个金黄色的醒目大字,旁边会挂上写有艺人名号的布幔。台中央上方,悬挂一盏打过气的汽油灯,点亮后会不时喷出“呼滋滋”的鸣汽声。

一票难求

当年,那一张售价一角五分的入场券,吸引了众多书迷。白天的日场,是下午两点钟开讲,听客大都是镇里上了年纪的老人,下午正是他们劳作后休息去乏的好时刻。

当戏剧开场时,伙计师傅拎着手上的铜水壶,如游鱼一般,紧张而灵活地穿梭在桌凳之间,为每把茶壶加水;更有被特允进场的小贩,手捧烟盘和零食盒,在桌椅板凳的横竖空隙间,似袋鼠般来回跃动,叫卖香烟、瓜子。

当年,镇上茶馆说书行业有一条不成文的行规:艺人当场说书时间过半了,即可放无票者入场。对于“听半回书”的我来说,则是见缝插针的事了。不过,在碰到艺人开讲十分热手的书目时,茶馆常常会是书迷满座,连加座票亦十分烫手。

此刻,你只能站在那条甬道上,踮起双脚尖,竖直耳朵,屏住呼吸,凝神静息,朝那个飘出艺人声音的方向,努力去接收住每一个字、每一段话、每一腔动作,将这些零碎的信息连接成美妙故事情节。

小小戏迷

像我这样的小戏迷,只是难得在某个星期日,在帮家里挑完水、劈好柴后,才能拿上积攒许多天省下的零花钱,买张入场券,正儿八经坐在茶桌边听一回书。

当年,正是我在中学念年。我大都是夜场听书,学校晚自习后,急匆匆地赶过去。茶馆的那位跑堂伙计高师傅,当年40多岁,他见我连续几个月晚上跑来听书,风雨无阻,而又无力买票,也在暗中助我一臂之力:或让我进门站在门旁听,或见听客不到中途退席时,就让我去顶坐。

为谢他的好心,我也十分勤快:有时中途帮他给听客递送热毛巾,有时散场时帮忙扫地、抹桌子等等,两个人便这样互相“礼尚往来”,一直延续了整整3年之久。

我至今还记得:当年我曾听过的那几部书目除了《三国》《岳传》外,还有不少如《水浒》《七侠五义》等。

后来在我考取院校,外出求学毕业后的那个夏天,再度回到老镇前去打探他时,才发现早已物是人非。当年高师傅给我的滴水之恩,我却不能当面致谢回报,而抱憾至今。卢炳根

(原标题:茶馆听书的记忆)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