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转型中国让更多千禧一代选择“上山下都市异能王下载乡”

网络整理 2017-05-04 本地信息
(原标题:转型中国让更多千禧一代选择“上山下乡”)

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记者任沁沁、赵宇飞、王阳)一场21世纪的“上山下乡”实践,正在由中国“千禧一代”自觉发起。

“千禧一代”被用来指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群,他们伴随着互联网的形成发展而成长,思维活泛,热衷新事物。

被定义为“熟稔于使用高科技产品来延伸自己力量”的“千禧一代”,如今将视线投向农村。

改革开放后,大批中国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城市,追寻更好的生活。与进城务工的农民相比,出身不同、学历各异的“千禧一代”,选择了“不走寻常路”。

在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浪潮中,他们嗅到了农村这片处女地的机会。

  5月4日,在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乡村生活美学馆外,青年创客中心负责人宋娜正在和团队同事商议设计方案

26岁的曹席斌从小到大生活在城市,一身书卷气,甚至分不清麦苗和韭菜。

谁也想不到,他会放下基金公司投资经理的职位和数十万元年薪,来到农村。

去年4月,曹席斌和两个小伙伴来到重庆偏远的秀山县创办了电商平台“姜戈网络”。仅一年时间,他就把200万个秀山土鸡蛋卖到全国各地,还获得了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深入推进提倡创新驱动战略,提出“创新是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为创新创造有利环境。

“姜戈网络”依靠遍布农村的电商服务网点和物流系统收购农民的土鸡蛋,将鸡蛋汇集到县城后,再通过快递送往北京、上海、广州等千里之外的大城市。

  朱家林村乡村生活美学馆外景。

如今,秀山一半以上农民出售的土鸡蛋都采取这种模式,每个鸡蛋的价格至少高出2元。

谈及辞职下乡创业的初衷,曹席斌说:“我们90后这代人所处的环境和父辈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创新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不干点什么,怎么配得上这个伟大的时代。”

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号召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至60年代而展开,70年代末结束。这场运动被称为“上山下乡”。

与父辈因响应政府号召而到农村不同,今天到农村创业的年轻人,很多人基于自发的觉醒,和对机遇的把握。

从小生长在中国东部海岛县长岛的“90后”冷厚晨,带着妻子从烟台回到长岛与父亲一起打理渔家乐,他将自家平房改造成地中海风格的民宿,在当地同质化的海草房渔家乐中特色鲜明。

  朱家林村乡村生活美学馆内景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旅客人数一年比一年多,我们一年只在旺季干半年活,就可以收入几十万元。”冷厚晨说。

交通不便的海岛一样有年轻人施展创意和才华的机遇,这在以前也是想不到的。和冷厚晨一样抓住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机遇的青年不在少数。

长期关注大学生创业的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说,“千禧一代”的就业选择面比父辈要宽广很多,促使不少像曹席斌、冷厚晨这样的“千禧一代”投身创新创业大潮。“这是时代赋予青年的机会,也是使命。”

30岁的童维新,为了报恩,帮助乡亲们实现了脱贫致富,成为反哺家乡的“归雁”。

自幼家境贫寒的他,在乡亲们接济帮助下长大,16岁去苏州一家日企打工,靠自己打拼成为企业高管。

2010年,为了报答乡亲们的养育之恩,童维新辞职回乡养殖生态黑鸡。两年前,他成立“三个农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目前已囊括全县70多家合作社的产品,去年交易额达500多万元,带领1500多户农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什么是理想?在家乡我找到了答案。还有什么能比让乡亲们摆脱贫困、实现富足更有意义呢?”童维新说。

  5月4日,在山东长岛县北长山乡店子村,冷厚晨正在和父亲在渔家乐客厅内更新菜单,组图由受访者提供

农村贫民全部脱贫是中国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内容。1978年以来,中国已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自上而下的脱贫工程,如今因有“千禧一代”的积极参与而有了多元性、创造性。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秦玥飞,2011年选择到湖南贺家村当村官,改变了贺家村的贫穷落后,也感动了中国。越来越多大学生,和他一样,带着朝气与智慧,走进乡村,为广袤而落后的农村大地输血造血。

青石板交错延伸,取代尘土飞扬的黄土路;破旧的石砌危房如今充满设计感,成为现代乡村生活美学馆……一群返乡青年创客,改变着一个千百年古村落的面貌。

“80后”女孩、朱家林村青年创客中心负责人宋娜是这群年轻人的带头人。山东沂南县岸堤镇朱家林村,是国家级旅游扶贫重点村,130户中有贫困人口31户,以种植花生、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生。

“不靠山靠水,村子也能找到别的发展机会。”两年前,秉着这样的信念,宋娜带着年轻团队,住进了朱家林,开始了一场乡村改造。

不像一般的乡土重建,她没有把村民迁出去,而是让他们成为主角。村里空着的土坯,以村民入股的方式,重新打造成民宿、青年旅舍。

永续环保、乡土文创、青创众筹……基于这些时新的理念,耗时两年,年轻人们在这里建成了青年创客中心、沂蒙生态建筑实验基地、精品民宿、有机菜地等。

为了最大程度保留村子的原味,年轻人们拜访了村里的老木匠、老石匠,让古老民俗在设计中得到了尊重。“传承乡土文化精华,重塑民间信仰。”宋娜希望成为乡村文化的守护者。

宋娜们的返乡创业并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处处体现扎根贫困村的创意。截至去年底,中国仍有4300多万农村贫民,占全国农村户籍人口的4.5%。

中国的转型升级与全面发展,为年轻人提供了机会,也需要更多青春的力量参与。“沉下心来,到田间地头山里来,这里有着和城市的钢筋水泥不同的风景。”曹席斌说,当个人理想融入社会历史的发展洪流中,年轻岁月便有了令人尊敬的注脚。

(原标题:转型中国让更多千禧一代选择“上山下乡”)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