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揭秘200年清宫戏班风花悄落兴衰_财经

网络整理 2017-05-01 本地信息
(原标题:揭秘200年清宫戏班兴衰)

京剧中没有女演员、男扮女角始于顺治

清朝第一位进京做皇帝的是顺治。严格来说,顺治皇帝是清宫戏班的开拓者。教坊司原属礼部,负责庆典及迎接贵宾演奏乐曲事务,拥有众多乐师和女乐,地址在今天北京东四牌楼南边的本司胡同。

顺治这年19岁,他对明朝留下的教坊司大有意见。他召见礼部尚书说:“教坊司里的女乐成分太复杂,不少是战争失败者或被处罚官员的妻子、女儿,被视为性奴,受到非人对待,影响宫廷声誉。礼部考虑怎么解决?”

礼部尚书回答:“皇上英明,教坊司的确有这样的问题。臣以为既然如此,干脆就废止女乐为妓,重新招人进宫当差。”顺治说:“不仅要废除女乐为妓,还要考虑整个教坊司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礼部尚书说:“臣以为教坊司还是要的,只要根据皇上的旨意整改就是。”顺治帝说:“那就整改吧。取消教坊司妇女入宫承应条款。今后一律不准使用女乐,全部由太监担任,负责宫廷中和韶乐事务。”

这是清宫戏班的一项重大改革。从唐朝以来的历朝历代,宫廷戏剧音乐机构中都有女乐,现在要撤销女乐,那唱歌、跳舞、演戏的事谁来干呢?按照顺治皇帝的谕旨要太监来干,于是一支80人组成的中和韶乐队成立了,由原来的教习做先生,从太监中挑选出来的伶人开始学习吹拉弹唱,以逐步取代原有女乐。

清朝宫廷戏班完全由太监充当,加上后来允许招进民籍伶人,但不允许女人参加,形成200多年清宫戏班局面,就是从顺治皇帝开始的。这对后来京剧的形成,特别是对京剧中没有女演员、男扮女角大有影响。

皇帝看戏大手笔:1头大象、2只老虎、10匹烈马

顺治在位18年,24岁英年早逝,传皇位于康熙。康熙即位后也在宫廷戏剧上做出了超过顺治的贡献,值得一书。

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万分高兴,下旨全国庆祝,宣扬朝廷统一全国的伟大政绩,借以网罗民众,巩固大清江山。北京是都城,是这次欢庆活动的中心,康熙要求务必隆重。北京官员绞尽脑汁,想了很多欢庆的办法,比如减轻赋税、大唱三天戏等,上报康熙。康熙看了觉得不错,但总认为美中不足,不够新鲜。这天,康熙带着随从出宫巡视,来到紫禁城北门,又叫后宰门,只见此处在形制上要比午门低一个等级,但因为是宫内日常出入的门禁,人流量比较大,门外广场四周有很多街市和市民住宅,车水马龙,很是热闹。康熙突然来了灵机——要是在这里搭高台唱大戏,万民同乐,必定收到意想不到的轰动效应,他不由暗自捻须微笑。

当天,礼部便接到康熙圣旨:“朕拨帑金一千两,着尔等在紫禁城后宰门搭台唱戏。”礼部官员遵旨执行,一边在紫禁城后宰门附近搭建高大戏台,一边选报演出剧目。他们认为,在如此宏大的广场上演出,一定要配上适合在广场演出的剧目,就是场面要大,演员要多,动作要精彩,声音要响亮,内容要适宜广大民众的爱好,而且是多出大戏,所以经过反复筛选,最后选中传奇剧《目连》。康熙看了礼部推荐演出《目连》戏的禀报,朱笔批示:“可。着江南三织造衙门提供蟒袍、玉带、朱凤冠等,着盛京提供活虎活象烈马。钦此。”

礼部接到康熙批示万分惊讶——皇帝真是大手笔啊!不敢怠慢,立即与江南织造司联系,向他们提供演出所需蟒袍、玉带、朱凤冠的数目、样式,与盛京将军联系,需要1头大象、2只老虎、10匹烈马。

经过数月筹备,紫禁城后宰门演出如期举行,成千上万民众从四面八方来到后宰门广场。广场四周搭起长长的临时铺面,租给商家做生意,如传统庙会似的,卖各种小吃、各式百货、各种玩具,而广场上有无数打拳卖药、打锣耍猴、枪弄棒舞的场伙,煞是热闹。到了演戏的时辰,只听得一阵阵紧锣密鼓,四面八方的人把个偌大的舞台围得密不透风。演出开始,随着剧情展开,真的大象、老虎、马被人牵着走上舞台,令场下万千观众目瞪口呆,随即爆发出排山倒海似般欢呼声和拍手声。更令人惊讶的是,一出戏刚结束,后台突然走出一行人,为首者器宇轩昂,随侍左右的是将军督抚模样的人物,还有一群壮汉抬着一筐筐制钱和零碎银子摆放在台前。前面有观众突然大叫:这不是康熙皇帝吗?大家急忙细看,果然是康熙皇帝,便齐刷刷地跪了一地,高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康熙走到台前,带领将军、督抚,从箩筐里抓起制钱、碎银子往台下扔。台下的人欣喜万分,纷纷起身争抢银钱,嘻嘻哈哈,热闹非凡。这时戏台两边响起礼炮,无数礼花腾空而起,拉出一条条划破长空的五颜六色的烟带。戏班子乐队敲锣打鼓,高奏唢呐。数百演员在台上欢呼跳跃。万千观众在台下吼声如雷。

南府成了大清宫廷戏班的代名词

1684年,康熙第一次南巡。在康熙满载而归的队伍里有一些特殊的人物,就是从江南带回北京的戏剧人才,有精通音律的编剧和乐师,有擅长表演的艺人,有制作道具、布景的师傅,甚至还有化妆师、前后台管事等。这是康熙在苏州看戏时吩咐祁国臣筹办的。

康熙对他说:“朕想把苏州这儿地道的昆腔带回北京,让天下人都听到地道的昆腔。”祁国臣回答:“这不难,奴才替皇爷物色一些艺人带回北京就行了。这些人都是昆腔各方面的行家。昆腔就在他们身上。他们到北京做教习,可以带出许多昆腔人才来。”康熙点头说:“这样好,这样好。”

南花园成为苏州伶人的居住地后,按照康熙的意思,内务府开始办戏剧学习班,从宫里招来一些聪明伶俐、模样俊俏的小太监,有的学唱戏,有的学乐器,有的学道具、布景,叫苏州来的人做教习,负责教这些小太监。于是南花园便有了人气,清早有人跑步练功吊嗓,白日里,晴天,教习便带着学生,三三两两在树林里比画,晚上便在月光下练习翻场等。尽管学生们初学演戏荒腔走板不搭调,但偌大的南花园开始热闹起来。

原来设在宫里的中和韶乐队,因为练习发出声响,有人有意见,也反映到康熙那里去了。康熙要内务府解决。现在好,内务府干脆把中和韶乐队迁到南花园,与宫廷戏班为邻,互不干扰,还可以相互交流。

中和韶乐队承担着紫禁城举办各种典仪的奏乐任务,设于顺治八年,有副首领2人、队员28人,配有各种宫廷乐器。

这一来内务府的人就比较忙了。内务府衙门设在宫里西华门北面,内务府大臣和堂郎中都在那里办公。现在南花园成了宫廷戏班和中和韶乐队的基地,内务府的人差不多天天都得往南花园跑,甚至一蹲就是几天。

后来,很多人懒得跑路,干脆直接去南花园办公,无形中,内务府分成了两拨。为了有所区别,南花园的内务府就叫南府。南府成了大清宫廷戏班的代名词。这是康熙二十五年前后的事。

康熙听戏遭几个地痞无赖强行要他让出好座

伴随宫廷戏班创立,民间茶楼声名鹊起,惊动康熙,出现康熙偷偷出宫看戏的事。查家楼在前门外肉市街,明末是盐务巨商查家的花园,后改成广和茶园,清康熙年间改为茶园对外营业,先叫查家楼,后改称广和茶楼,天天晚上唱戏,是北京城最有名的戏楼。康熙是个戏迷,在宫里看戏不过瘾,常溜出宫看民间演戏。他听说查家楼的戏好,就悄悄来到查家楼看戏,看得舒服,一时兴起,向查家老板要来文房四宝,当场为查家楼题写对联曰:日月灯,江海油,风雷鼓板,天地间一番戏场;尧舜旦,文武末,莽操丑净,古今来许多角色。

查家楼老板不知康熙大驾光临,以为是哪位落魄书生,便免去康熙茶资以为谢。康熙也不言语,告辞而去。第二天清早,查家楼还没开门营业,突然涌来许多人,说是要买昨晚客人题写的那副对联。小二不敢造次,立即报告老板。老板赶来打听,才知道自己中了头彩,竟然得到康熙御笔,自然不卖,叫人马上制作出来挂在茶楼大门上。查家楼从此名声大震。

再说康熙光顾月明楼。明月楼在北京永光寺西街,天天晚上唱戏,请的是北京最有名的戏班。康熙听说有这等好事,便化了装,带上几个随侍,悄悄溜出紫禁城,来到明月楼听戏,听得十分过瘾,便时不时又来光顾。有一次,康熙正在听戏,突然来了几个地痞无赖,强行要康熙让出好座。康熙也不言语,立即让座,但出得明月楼,便令人通知九城提督前去抓人。九城提督接到圣旨,立即派兵封了明月楼,抓了那几个地痞无赖,于第二天在菜市口砍头示众。这一来明月楼大出风头,九城百姓争着来这儿看皇帝垂青的戏楼。

这两个传说不见正史,不过是流传民间的饭后茶余的谈资,但若结合当时康熙在宫里大办南府戏班之事,想必有理,也就不揣冒昧写在这里。制图/廖元

《清宫戏班纪事》

作者:罗泰琪

定价:46.00元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月

SourcePh"style="display:none">

(原标题:揭秘200年清宫戏班兴衰)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