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对老家印象特吸血不是我的错别好,比哪里都好”

网络整理 2017-04-30 本地信息
(原标题:“对老家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祝愿江苏人民、老家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庄小威

除了那片经历过几百年风雨的古老校区,哈佛大学的大部分建筑就建在人来车往的马路边。庄小威从牛津街的拐角处疾步走来,几乎同时,记者和她互相捕捉到了对方。她的身材在中年人里属于相当苗条的,一身职业装显得沉稳干练,黑色过耳短发梳理得干净服帖,“不知道你们在哪个门,我就从马路那边一路走过来了。”相视一笑没有过多的表情和动作,言语间透露出一股爽朗和英气,颇有点花木兰的气质。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石小磊顾秋萍

【人物档案】

庄小威,生在如皋、学在苏州。

中科大首届少年班高材生,34岁成为哈佛大学双聘教授,40岁刷新美国国家科学院最年轻华人院士纪录,此后两年又陆续成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和中科院最年轻的外籍院士。

传奇天才,更靠专注与坚持

庄小威的父母都是如皋人,退休前是中科大教授。1972年,庄小威出生于如皋,此后就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到5岁。儿时的庄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中学时代,她获得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被北京景山中学中科大预备班录取后,父母担心她才13岁,年纪小,给她转入了离家较近的苏州中学科大预备班。

庄小威向记者强调,别人看到的只是她成功的一面,“其实挫折是挺多的,只是失败的你没听到。”

1997年博士毕业,庄小威应聘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师被拒。重整旗鼓的庄小威决定投入到斯坦福大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旗下去做博士后,研究方向从物理转到生物。

2001年,结束博士后生涯的庄小威选择加入哈佛大学,并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博士生学习阶段从事的光学研究给了她很大启发。她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发射出特殊的彩色光。借助显微镜,她详实跟踪了单个病毒的行为,也跟踪了诸如蛋白质和核糖核酸(RNA)片段这样的单个分子行为。她拍摄到单个流感病毒的连续影像,这是世界上首次记录到病毒的各阶段过程。

多年来,她在单分子动力学、核酸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基因表达机制、细胞核病毒的相互作用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得光学显微镜分辨能力接近纳米尺度,极大推动了亚细胞微观结构的研究。

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庄小威归结为专注与坚持:“我自己脑子是比较灵一些,但是更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特别坚持,五六年甚至十年,碰到困难也不退缩,遇到挫折也不改初衷。”

感念中学恩师,让她爱上科学

庄小威特别感谢在苏州中学那两年遇到的老师,让她从“为了学习而学习”,到渴求知识,爱上科学。

对庄小威影响最大的是数学老师陈老师,“他讲课特别生动,激情四射。”老师对数学的热爱,让学生们的内心迸发出这样的想法:“哇,数学真是一门非常美妙的学问!”回忆起中学时代的点滴,庄小威有些怅然,2005年底庄小威回国时特地去苏州探望了病中的恩师。陈老师如今已不在人世。

“不仅是数学、物理、化学,即使不是我强项的文科,语文老师张老师也对我帮助很大,甚至还帮我在苏州的报纸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从自己擅长的科学领域谈到文学,庄小威言谈中流露出内心童真的一面。“我四年级第一次读《红楼梦》,觉得这是天下最好的一本书,读完了以后就特伤心,不是因为结局不好,是因为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就读完了。”

到了美国后,她有空时还会读中国的小说,庄小威主动报料:“就是网上那种婆媳之间矛盾啊,家长里短这种。”不仅看国内的网络小说,她还看国产电视剧。在中科大上大学时,庄小威就有一项人所不及的技能——一边听着评书,一边解数学题。以至于到了美国,她还延续了这样的习惯,一心二用。“我现在工作还是这个样子,一边在网上放着中国的电视连续剧,一边研究工作。”

与记者现场飙起如皋话

19岁就离开中国,庄小威对家乡的记忆更多停留在小时候。“记忆中的如皋市区就只有一条主街道,不少古朴的小街小巷,从爷爷奶奶家走街串巷到外公外婆家就10分钟,我特别喜欢这种走在小巷子里的感觉,十分亲切。”想起这些令人愉快的往事,庄小威的眉眼绽放出孩童一样真挚的笑意,“对老家的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我跟爸妈通话都说如皋话。”听说记者也来自苏中,方言接近,她主动蹦出几句家乡话来,要与记者来场家乡话的“比拼”,并不无得意地问道:“我讲得不丑吧?”

令她分外怀念的还有小时候如皋街头一大清早卖的土烧饼,“就是贴在很土的大炉子里的那种,里面烧着火,烧饼就贴在炉边上,香喷喷的特别松脆,特别好吃!”

江苏发展

大会官微

江苏发展

大会官网

(原标题:“对老家印象特别好,比哪里都好”)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