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本地信息 / 正文

自贸试验区为重彼夏未央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经济学专家来“把脉”

网络整理 2017-03-31 本地信息
(原标题:自贸试验区为重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经济学专家来“把脉”)

姚树洁教授。受访者供图华龙网发

华龙网3月31日17时45分讯(记者荚天宇首席记者黄军佘振芳)今(31)日下午,国务院印发《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在即,重庆经济也将迎来大跨步发展。自贸试验区会为重庆带来哪些发展机遇?重庆又将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就此,重庆大学经济学教授、长江学者、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姚树洁接受了华龙网记者独家专访,看他如何为重庆自贸试验区建设“把脉”。

机遇

自贸试验区建设是“天时”特殊地理位置是“地利”

“机遇即是指有利的环境与条件,如果说自贸试验区战略是重庆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那么重庆特殊的地理位置就是有利条件。”姚树洁说。

据媒体报道,中国2001年加入WTO以后的10年,外贸出口以年均18.3%的速度增长。2012年以后,中国经济在世界后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总体增速放缓,甚至出现下降。2016年,中国出口金额累计同比下降7.71%,较2015年同期降幅扩大5个百分点,而造成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因素又是多样的。

姚树洁说,在此背景下,中央提出“一带一路”和自贸试验区建设战略,是为了从国家层面争取在贸易体制和开放方式等方面有创新性的突破。

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建设把贸易、投资、技术出口融为一体,比单纯的货物出口将有更安全的保障。而自贸试验区则主要针对贸易、融资和要素流动的便利化,在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将享有更加国际化便利化的各种服务以及体制机制优势,有利于促进本地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与竞争。

在先天优势条件方面,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Y”字型节点上,具有“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水、陆、空三大交通枢纽,三个一类口岸,以及与之对应的保税区等利于发展外贸的有利条件。

不仅如此,姚树洁认为,未来重庆最大的优势表现在可用土地面积多、人力资源丰富,以及信息通讯和交通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成熟。

“过去重庆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山太多、水太多,交通不方便,而现在劣势都被转化成优势。长江上建起了一座座公路轻轨两用桥,缙云山、中梁山隧道穿洞技术日趋成熟,另一侧的平坦地形得到了充分利用,盘活了大学城和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区。”姚树洁认为,随着“十三五”期间重庆“米”字型高铁网的建设,重庆经济发展将释放更大潜力。

挑战

汽车和笔记本电脑两大主力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挑战常常伴随着机遇而来。

姚树洁指出,目前重庆的出口产品以笔记本电脑和汽车为主,但近年来两大主力产业在价格和竞争方面都面临挑战,亟待转型升级。

“重庆汽车创新还是比较明显的,但与全国汽车一样,过多依赖外资品牌,利用国内市场来赚短平快利润,缺乏国际竞争力,且受汇率影响较大。此外,面对国内市场众多合资品牌,长安等自主品牌的竞争压力也很大,这些都是重庆汽车产业的挑战。”姚树洁说道。

在笔记本电脑方面,重庆虽然改变了沿海地区简单的组装模式,努力使增加值部分更多地留在重庆,通过产业聚集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园区。但随着手机的广泛应用和智能终端的不断升级,全球性需求已趋于饱和。而武汉、苏州、郑州等地的笔记本电脑生产都是重庆的重要竞争对手,在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这种竞争必然产生挤兑作用。

站在重庆经济内部角度,姚树洁分析认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重庆在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等方面是中国的大缩影,既有比较发达的区域,也有更多欠发展的人口和地区,存在城乡差别、农民工融入城市等问题。“这些既是经济发展的重大挑战,也是持续发展的内在潜力。”

建议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好降成本补短板

那么重庆要怎么撸起袖子加油干?姚树洁说,总的来说要抓住自贸试验区建设机遇,努力构建对外贸易投资平台,创新发展促进重庆内部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好水、陆、空三个国家级枢纽、三个国家一类口岸、三个保税区“三个三合一”开放特征,抓好中新示范项目,努力做好供给侧改革。

在产业转型升级方面,一方面仍要以基础制造为主,努力创造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延长产业链,提高增加值,稳住两大主力产业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则要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石墨烯、机器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产业提升打下夯实的基础。

在创新发展方面,要紧紧围绕国家中心城市这一定位,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部署,让中心城市拉动小城市,实现均衡发展。

具体来看,要增加大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力度,因为大型企业具备技术优势,有利于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容易发展拳头产品,从而拉动其他企业的发展。其次,要大力鼓励私有经济创新发展,提高重庆私有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让重庆经济更具活力。

在供给侧改革方面,要抓住中国未来产业机构的发展方向,打造有特色、有前瞻性、可持续的产业集群,要向发达经济体目标发展。

其中,重庆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方面与全国相比压力较小,但在降成本方面需要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企业税收和费用负担,扶持私有经济发展,促进大规模PPP项目发展。在补短板方面,除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要大力发展住房、医疗、教育、公共卫生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城市吸纳农村人口的能力。

在重庆城市化发展方面,姚树洁建议在打造主城和城市发展新区的同时,应该打造渝东北的万州区和渝东南以涪陵和武隆为轴心的城市次中心区,形成“主城-万州-涪陵武隆”一个稳定而富有活力的城市三脚架,以拉动整个重庆市最广大地区的发展,形成一个超大城市及两个200万以上次级城市的大城市化架构。

“机遇抓住了,挑战解决了,重庆自贸试验区剩下的便是区别于其它自贸试验区,走出自己的政策创新之路。”姚树洁说。

首先是制度的统一,包括投资、贸易、金融和管理制度的统一和效率。

其次是利用“渝新欧”班列,使陆上交通贸易更加便利化,促进产业集聚与发展,促进经济区域成片开发。

最后是打造长江黄金水道上游制高点,主动与成都连成一片,打破区域壁垒,建设成渝经济发展中心,通过规模化和集聚化,把成渝地区及周边的大中城市连成经济增长板块、企业创新板块,争取在5年至10年之内,建成中国第四个极具经济活力的增长极,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一道,成为拉动区域增长的全国性增长引擎,使之成为全球知名的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中心。

(原标题:自贸试验区为重庆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经济学专家来“把脉”)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