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信息网

首页 > 同城信息 / 正文

叶圣陶爱净在身边 在甪直的轻慢小时光

网络整理 2017-04-17 同城信息

文图 / 应志刚

早起的阳光,越过高耸的马头墙,倔立的瓦松,沐浴着生命的礼赞。

鸟雀唧啾,在屋檐上跳来跳去,唤醒了驳岸边的杨柳。

挎着布袋书包的小学生,在廊棚里追逐嬉闹,脚步匆乱了古镇的晨光。

香花桥上露珠尚未消褪,湿漉漉的向着悠长的香花弄蔓延。

数着步子,走过结着青苔的石板路,保圣寺的晨钟响起。

紧随着佛国梵音,一墙之隔的小学堂,也即将拉响上课的电铃声。

一位清瘦的年轻人,穿着青灰色长袍,捧着一摞书,立于校门外,三三两两的小学生从他身边经过,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喊道," 先生早!"

年轻人微微躬身,笑着回应," 早。"

那声 " 早 ",是标准的苏州口音,说的认真且又软糯。

这大抵是 1917 年发生在甪直古镇的片段。

那一年的早春,梅花开得灿烂,苏州青年叶圣陶,在寺庙旁的这所小学堂,当起了教书先生。

人们时常怀念那个时代。那个犹如春天般清新的时代。

叶圣陶是破冬的一缕春风。

1912 年 1 月,18 岁的叶圣陶中学毕业,因家境贫寒无力继续深造,便在校长的推荐下,到干将坊言子庙的苏州中区第三初等小学做了一名教员。

出生于 1894 年的叶圣陶,见证过清廷的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他认为,教育最主要的意义,是培养出一个个自由的人。

" 我与从前书房里的老先生其实是大有分别的:他们只须教学生把书读通,能够去应考试,取功名,此外没有他们的事儿;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 有一种弊病,就是学生在校里,只知道读书 ……换一句说,便是偏重读书,忘了人生。"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显示全文

Tags:叶圣陶 在甪直的轻慢小时光   旅游   叶圣陶   故居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